作为潮汕人,我很少主动写关于潮汕的东西。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归结为近乡情怯,或者说很多东西已经融进血液里,觉得无需刻意提及。
也许家乡,对于每一个在外的游子来说,都是心底一抹淡淡的忧伤吧。
可喜的是,在外漂泊的这些年,倒是随处可见潮汕人的身影。
刚到长沙读大学时,在路边看到“潮汕砂锅粥”的招牌,我还很得意地拍了张照片发给家里人。
后来到了国外,中国超市里,潮汕的橄榄菜竟也有一席之地。唐人街上,潮汕风味的餐厅也不在少数。牛肉粿条在国外,倒也不算稀奇了。
毕业后回到国内工作,每去到一家公司,总会遇到那么几个潮汕老乡,互相问一句“吕吃未”(你吃了没)。
现在如果去外面吃饭,你一定会发现,打着“潮汕牛肉火锅”招牌的店铺早已遍地开花。
潮汕人做起生意来,还真不是盖的。
这次之所以想写写潮汕,是因为前两天刚看了新上映的电影《带你去见我妈》,讲的是一个潮汕男生带外地女朋友回家的故事。熟悉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浓浓的乡音回荡在耳边,不由得令人倍感亲切。
借此机会,就来侃侃那些,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潮汕吧。
01潮汕人的嘴,刁得很
潮汕美食名声在外。要说起吃的,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去吃牛肉火锅,光是点菜就把很多人难住了。每个部位的牛肉叫法都不同,从脖到脚可以分为:脖仁(又称牛朴肉或雪花)、吊龙、匙仁(也称匙皮)、匙柄、胸口朥、嫩肉、肥胼、三花趾(也称脚趾肉、三花腱)、五花趾(也称正五花、五花腱)等等。
据说,没有一头牛可以活着走出潮汕。
牛的不同部位(来源:网络)美食家蔡澜曾在一期节目里去吃潮汕的白粥,说是简简单单,结果却吃成了“满汉全席”。
粥在潮汕叫做“糜”,讲究水米分离,稠薄得当。但最令人瞠目结舌的还是粥的配菜,潮汕人叫做“杂咸”。
杂咸种类繁多,这里权且列举一些吧。素食类的有咸菜、贡菜、橄榄菜、菜脯、麻叶、花生米、腐乳。肉食类的有猪肉脯、猪肉松、猪头棕。鱼饭类的有银鱼、乌鱼、巴浪鱼、沙尖鱼、那哥鱼。生腌类的有腌虾姑(皮皮虾)、腌蟹、腌血蚶、腌花蛤、腌料昭……
潮汕杂咸(来源:网络)不行,得就此打住,不然我的口水就要下来了。
所以有人说,搞哭一个潮汕人,只需要一碗白粥。
工夫茶也是潮汕人的标配。但潮汕人对工夫茶的爱可能超过了你的想象。
之前刷到过这样一条新闻,潮汕某地区发大水,记者问一位大爷“淹水最厉害的时候啥样子”,大爷的回答是“无法喝茶”。
来源:网络这个回答,可以说很潮汕了。因为潮汕人具备随时随地喝茶的本领,无法喝茶,说明已经很严重了。
不信?看看下面。
年汕头马拉松,饮水站不提供饮料,却提供茶。
来源:网络坐高铁的时候,潮汕的茶客们会随身带着茶具茶叶,该有的程序一道不少,就是这么讲究。
来源:网络堵在路上,潮汕人也是一点都不慌,拿出热水就地泡上一壶,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喝茶。
来源:网络反正爸妈每次出门,即便不带茶具,茶叶肯定是随身携带的。
我打开柜子,看了看那套被我束之高阁的工夫茶旅行茶具。如今,身在他乡的潮汕年轻人,平时可能不见得会自己冲工夫茶。但是老家的长辈一来,茶具马上就能派上用场。
因为本地有那么多的美食,所以潮汕人对饮食极为挑剔。其他菜系很难入得了潮汕人的法眼。出门在外,可能还要自己带一把米和一个焖烧壶,以便随时能喝上一碗白粥。
外地人如果想在潮汕地区开餐厅,可得掂量掂量了,因为生意大概率不会太好。吃到最后,潮汕人还是想吃回本地的东西。
一碗粿条,一碗白粥,已然是潮汕人傲视天下美食的资本。
02潮汕的封建迷信,有多严重
潮汕人给很多人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封建迷信思想特别严重。
真的是这样吗?
潮汕人喜欢“拜神”,会从年头拜到年尾,这个倒是不假。除了元宵、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冬至、除夕这些重要节日以外,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也是拜神的日子。
为什么潮汕人如此信奉神明呢?据史书记载,自秦汉中原人迁入潮汕地区,就已经有祭神习俗的存在。自古以来,炎*子孙就有祭拜的习惯,而潮汕人则把它保留并且改进了。与其说拜神是封建迷信,不如说是懂得感恩的表现。
而且,潮汕地区靠海,台风频发。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多半是海民和山民,靠打渔和狩猎为生,危险性很大。于是,家中的妻儿就把希望寄托在神明上,通过祈祷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拜神对于潮汕人来说,是一种信仰。
潮汕拜老爷(来源:网络)除了拜神以外,为很多人所诟病的,是潮汕人重男轻女的思想。
不可否认,有的家庭,对于生男孩这件事情,确实很执著。但也绝不能因此,就把潮汕人一棍子打死。至少在我家,不是这样的。
每次别人听说我是潮汕人,总喜欢顺带问一句“你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然后等我说出,自己是独生女时,对方一定会睁大眼睛看着我,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
但事实就是这样。不单是我,周围的亲戚朋友,家里只有一个女孩的也并不少。
我想,每个地区给人的刻板印象,都不能代表这个地区的全貌,就像湖南也有人不吃辣一样。我的家庭并不是特例,只是很多人没有看到的那一面罢了。
以后再见到我,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跳过了。
关于潮汕,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就是说潮汕人嫁娶都要跟本地人,不接受外地。
电影《带你去见我妈》讲的就是这种传统观念与新时代碰撞的故事。影片中,来自汕头的男主人公带着来自省外且离过婚的女朋友回家,不出意料地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
《带你去见我妈》剧照不得不说,因为传统的宗族观念,很多家庭在儿女的婚姻大事上,十分慎重。但是,随着新生代力量的崛起,如今,恐怕已经不能再以旧观念来衡量现在的年轻人了。
或许我该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开明的家庭里,诸如不能嫁外地人,要趁早结婚,一定要生男孩这些婚姻上的道德压力,我倒是没怎么感受到。
还有人说,潮汕地区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男生普遍给人一种大男子主义的印象,女生则是温柔贤惠,以家庭为重,总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所以在婚恋市场上,潮汕男人不受欢迎,潮汕女人却很抢手。
不过我还是想说,因为固有的印象,就给所有的潮汕人贴上标签,是不公平的。传统的观念早就过时了。在我认识的潮汕男生里,会做饭的也有很多。潮汕的女生在外面拼起事业来,也是巾帼不让须眉。
所以姑娘们,不要总是戴着大男子主义的有色眼镜来看待潮汕男生。小伙子们,也不要低估了潮汕女孩的事业心。
03道不尽的潮汕
回到“潮汕”二字上,还是忍不住做个科普。潮汕是一个地区的总称,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有着相近的文化和方言。
据说,潮汕地区是有鄙视链的。我仔细想了想,还真有。至于具体怎么排序,那就见仁见智了。
不瞒你说,你要是学会了潮汕话,那就跟掌握了一套独门密码没什么区别。如果你想知道潮汕话到底有多神奇,不妨来读一读下面这段汕头领导人的“标准”普通话。
各位女婿乡绅们:瓦们汕头,轰景买丽,高通荒便,山鸡很多,欢迎你来逃猪!瓦花展,你撞墙。吓吓大家!
(各位女士先生们,我们汕头,风景美丽,交通方便,商机很多,欢迎你来投资!我发展,你赚钱。谢谢大家!)
怎么样,感受到潮汕方言的魅力了吗?
潮汕人也被称为“东方犹太人”,做起生意那是一个比一个厉害。潮汕人和犹太人很像,都具有精明、勤奋、坚韧的性格特征,尤其在商业领域极具天赋,以善于经营小生意发家而闻名于世。
曾经连续21年蝉联香港首富的李嘉诚就是潮汕人。如今他所创下的产业已经遍布全球,但当初他也是做塑料花起家的。
潮汕的商帮文化,已有超过千年的历史。早在宋元时期,许多潮汕人就已经乘坐红头船跨海去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代表着冒险拼搏的“红头船精神”也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代潮商的身上。
红头船(来源:网络)在清末民初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则描述:
“潮人善经商,窭空之子,只身出洋,皮枕毡衾以外无长物。受雇数年,稍稍谋独立之业,再越数年,几无不作海外巨商矣。”
难怪现在世界各地,只要是商业发达的地方,总能看到潮商的身影。
不过也别误会,不是每个潮汕人家里都有矿。
虽说潮商名声在外,潮汕地区自古以来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汕头还是广东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城市。但是看现在的城市发展,总有些不尽如人意。
同为经济特区,汕头的整体发展明显赶不上深圳和珠海。很多年轻人毕业以后不愿意回到家乡工作。普遍的理由是就业机会少,发展空间有限。
其实近两年,汕头也出台了不少优惠*策,希望能吸引更多高端优质人才。但我想,一个城市要留住人才,仅仅依靠优惠*策是不够的,还得拿实力说话。
还记得去年鄂尔多斯开出60万年薪招聘老师的新闻,虽然待遇丰厚,却也是应者寥寥。可见,年轻人在做出选择时,看重的不仅是眼前的利益,更是一座城市的潜力和未来。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加强城市建设,提升地区实力才是关键所在。
也许,等到咸咸的海风能让更多人嗅到商机,当千年古城再次焕发活力的时候,新时代的年轻人也会蜂拥而至吧。
汕头(来源:百度百科)南宋诗人王安中泛舟韩江时曾有诗云:
秀岭如屏耀明珠,一江带水安北郛。
南北船舶旧航道,来往车舆新要枢。
征舸高举云天远,玉笛轻扬古调殊。
潮人自古重拼搏,凤城于今展宏图。
想必几千万潮人都在期待,这个昔日的商业重镇、文化名城,终有一天,能再创辉煌。
作者:林小蛮,典型90后天蝎,想要人间清醒,也相信生活可爱。愿和你一起守护,心中尚未崩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