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被授予大都督府大都督节制中外兵马的大权,接着奉命镇守南昌,为朱元璋战胜最强悍的对手陈友谅立下了卓越功勋。这以后不过一年多时间就突然失去了叔父朱元璋的信任,不仅解除了一切官职,而且以罪处死。其中缘由,史籍中多有忌讳,宣布的罪状和处理,情况有虚有实。《明太祖实录》卷十六记:“乙巳(年,元至正二十五年,宋龙凤十一年)正月庚申朔“甲申,大都督朱文正有罪,免官安置桐城县。”
一、朱文正的罪状
所列罪状有三项,一是“怨上不先封己”。据说朱元璋曾经问他:“汝欲何官?”文正对日:“爵赏不先众人而急私亲,无以服众。且叔父既成大业,侄何忧不富贵。”朱元璋听了很满意。后来却发现他“怨上不先封己,前所对上者皆诡辞。”
第二项是镇守江西时“骄淫暴横,夺民妇女,所用床榻僭以龙凤为饰。”
第三,最关键的一项是,朱元璋得知朱文正有怨言,兼骄奢淫逸,特派使者前往责备。“文正惭惧,谋叛降张士诚。”江西按察使李饮冰奏之,朱元璋大惊,说:“此子不才如此,非吾自行无以定之。”“即日往南昌,舣舟城下,遣人召之。文正不意上遽至,仓卒出迎。上泣谓曰:汝何为若是?遂载与俱归。至建康,群臣交章劾之,请置于法。上曰:文正固有罪,然吾兄止有是子,若置之法,则伤恩矣。乃免文正官,安置桐城。召其子铁柱语曰:尔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艰难,恣肆凶恶,以贻吾忧。尔他日长大,吾封爵尔,不以尔父废也。尔宜修德励行,盖前人之愆,则不负否望矣。后文正卒,上推亲亲之恩,大封同姓,封铁柱为靖江王,改名守谦。”
实录所记有的未必可信,有的含糊不清。比如说朱文正“怨上不先封己”,就很难站住脚。朱文正在世时,朱元璋还没有大封功臣。朱文正在免官带回南京以后究竟作了何种“安置”,又是怎样死的,何时死的?都有不同记载,真相颇难考定。
二、朱文正获罪情况辨析
有关朱文正获罪和处理情况,朱元璋本人的三份不准备公开的文件应当是最接近事实的。
一份是他给外甥李文忠的信:
老舅家书付保儿,教你知道驴马做的人。当自从守住江西,好生的行事不依法度。近来我的令旨,为开按察司衙门,他三日不接我言,教在江上打着船,便似教化的一般。他又差人往浙西城子里官卖物事。及至开我令旨,不许*民头目来听。密行号令,但有按察司里告状的割了舌头,全家处死。
在那里奸人家妻女,多端不仁。我禁人休去张家那下买盐,他从江西自立批文,直至张家盐场买盐,江上把截的不敢当,尽他往来。南台城里仓与库四处俱各有物。其余多等不仁不孝的勾当,我心里闷,说不的许多。保儿且知道这几件,你父亲到时,自有话与他说也。保儿守城子,休学驴马,你想你母亲,你便休恼。……(王世贞注:驴马者,朱文正也)
《太祖皇帝钦录》载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敕谕靖江王朱守谦云:“朕招率义旅……集众兵于江左。后因尔父长成,拨*护卫,教练威武,威武既成,令守江西。恣意放纵,视人如草木,作孽无休,其不仁者甚。夺人之妻,杀人之夫,灭人之子,害人之父,强取人财。事觉,教之不听。未几,谋奔敌国,又觉,而方囚之,然后而殁。”
《御制纪非录》说:“大逆之道既泄,朕恐为人所庑,特召而审之。其应之词虽在神人亦所不容。其逆凶之谋愈推愈广,由是鞭而后故。”仔细分析朱元璋亲笔所写朱文正的罪状,显然有个事件发生先后的差别。案件初发时,给李文忠的家书里只数落朱文正的罪过,一是镇守江西期间胡作非为,唯恐朱元璋开设江西按察司后将其过失上告,所以多方阻挠。
二是奸淫人家妻女。三是违反朱元璋禁令,自立批文,派人往张士诚控制区买盐。朱元璋接到报告后,即将他召至南京当加审问。朱文正的性格大概是非常倔强的,他肯定知道不少朱元璋的隐私。朱元璋的面审变成了一场叔侄对骂,即所谓“其应之词虽在神人亦所不容。”
三、朱文正被处死的原因
朱元璋盛怒之下,已有意将其处死,大约为马皇后和某些官员劝阻。《国初礼贤录》记:“上侄文正以荒淫擅杀得罪。宋濂曰:文正罪固当死,陛下体亲亲之义生之,而置诸远地,则善矣。”如果我们把朱元璋在《御制纪非录》中开列的秦王、周王、齐王、潭王、鲁王等的为非作歹、荒淫擅杀同朱文正作一比较,至少是毫不逊色的。
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的荒淫不法、作践官民,不过是著书训斥,令其熟读,“以革前非”。而对立有大功的侄儿朱文正却直欲置之死地,处置轻重悬绝,耐人寻味。朱文正的“谋投敌国”(指张士诚)如果确有其事,那也肯定是在召回南京以后。
他不仅被免去一切官职,更重要的是他从朱元璋的态度上已看出自己引以为豪的至亲、功勋适足以遭忌,万无转圜余地,为保命计才出此下策。密谋败露之后,朱元璋加以“大逆”的罪名,一顿鞭子把朱文正打死。用朱元璋的话来说是“其逆凶之谋愈推愈广,由是鞭而后故。”
这时,不仅群臣不敢再谏,连朱元璋的长嫂也只能私下饮泣。
朱文正致死之由固然同他恃亲恃功干了不少非法事宜有关。但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朱文正为朱元璋亲侄,功高位尊,已为文武群臣惮惧。
俞本《纪事录》记己亥年(至正十九年,年)“六月初二日,朱文正谮徐达有叛意”。朱元璋没有轻信,于七月间仍命朱文正与徐达一道领兵攻安庆。朱文正镇守南昌时,朱元璋派汪广洋等文官往辅佐,汪广洋从未向朱元璋报告过朱文正的过失。到洪武十二年朱元璋敕谕处斩丞相汪广洋时还说:“昔命助文正于江西,虽不能匡正其恶,自当明其不善,何其幽深隐匿,以致祸生。”
当朱文正获罪以前,朱元璋已生了七个儿子,年纪幼小,朱文正在朱元璋内心里已成为主要的猜忌对象。他不仅浑然不觉,而且桀骜个驯,终于招致杀身之祸。朱元璋的用心猜忌和果于诛杀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且不说洪武年间的大批屠戮文武功臣,即以最受信任的大将*、右丞相魏国公徐达和朱元璋的外甥曹国公李文忠而言、功勋卓著、忠顺有加,也难免朱元璋的猜忌。徐达病死以前廷臣奏疏中就提及“徐达之见疑”。
李文忠死后《命李景降袭封曹国公诰》文中有“非智非谦,几累社稷,身不免而自终”语,且命景隆“尔其鉴前人之失”。朱国祯在所撰李文忠传后特加按语云:“岐阳之功莫大于浙西,莫迅于应昌,莫险于骋海,盖亚中山(徐达)、匹开平(常遇春),而文学议论又宛然儒者气象,自古人臣义武全才未见有及者。太祖因居然以唐太宗目之矣。‘非智非谦,几累社稷’之语,尽吐心事。亲为帝甥,共平天下,如何用智,如何执谦,岐阳至是其道穷,而其功乃所以为累。上固筹之深矣。借事发怒,借馆人行刑,中道而逝……千古变局,殊不忍言。……”
朱文正被处死后,徐达、李文忠生平谨慎,尚不免功高震主:朱文正秉性刚烈,又有不少过犯落入朱元璋之手,被定为“大逆”不得善终,可谓势之必然。
四、朱文正被处死的过程
朱文正自南昌召回后,实录记“安置桐城”,“后文正卒”。刘辰《国初事迹》记:文正镇守江西,“岂期荒淫,惟用掾史卫达可等小人为心腹,专求民间闺女,用则数十日,不用则投之于井,为数甚多。凡遇太祖差人到彼公干,多以银、段钳之,受者蔽而不言其恶。按察佥事凌说到任,察其实劾奏之。太祖即取回文正问罪,其郭子章、刘仲服、卫达可、王三元帅不谏阻,皆诛之。及部下随从、头目五十余人,尽皆断其脚筋。太祖既问文正,明日欲治之。皇后谏曰:(见上文中述文正战功部分)……。太祖曰:后言是也,且释之。未久,太祖命文正整点荆州城,回京未用,复出不逊之言。太祖意其怀不轨,欲废之(按:朱元璋口语杀人即谓“废了”)。
皇后极谏:文正止是性刚,恐无此心。文正母见存,当念其母子之情,用曲赦之,且见亲亲之义。太祖从后言宥之。后复遣文正往濠州祭祀,暮夜与从人议,有异志,从人备告。太祖废之。”
俞本《纪事录》云:丙午至正二十六年(年)“七月,上命相国达、平章遇春俱加征南大将*,授以印剑征浙西,以侄朱文正乃授人都督,节制中外诸*事为监*,由宜兴出大浦口,直至大钱港,攻湖州。……朱文正昔镇江西时,大肆不敬,强夺*民妇女淫而杀之,填于井中,及僭用乘舆服用。按察使凌廉使覆之,贬为庶人,安置六合县。潜命道士朱书上(指朱元璋)年甲,钉地厌之。侍人阕奏于上,取回禁于内苑。逾月释其罪以为监*,征浙西。至太湖中,文正欲叛归张氏,事泄,取回饿死。”
王世贞《史乘考误》云:“又言朱文正贬广东死。非也。文正先拘,守凤阳先墓,以逃故赐死,死时尚未及取广东。”诸书记载出入颇大,即以获罪罢官召回南京后,有说安置桐城的,有说安置六合的,有说拘于凤阳(濠州)的。具体情节更是互相抵牾。
从朱元璋《御制纪非录》的用语来看,很可能召回南京经过“面审”之后不久即被鞭死。其卒年当为年,即自南昌召回之年。但上引俞本《纪事录》载年七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征浙西,仍以侄朱文正授大都督节制中外诸*事的头衔出任监*。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十六,《诏令杂考二》收龙凤十二年四月吴王令旨云:“今再差魁期资批前去,教左相国与同委官朱文正会议,须留精细能干边上头目镇遏淮安。编排队伍,务要防奸,此城系亲降*马,理宜乘大*兵威在彼,事断其初。……”似乎直到年(元至正二十六年,宋龙凤十二年)四月至七月,朱文正不仅活着,还同徐达等一道领兵同张士诚作战。
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丙午年(即年)夏四月辛酉日:“上命朱文忠往徐达*会议淮安城守事宜。谕达曰:大*既克淮安,足以保障江淮,控制齐鲁。然将士新附,*士移戍者多,留镇者少。今就于其属选将简卒,人人望长其属,不得则易怒。将*在处置得所,使上下相安,则吾无阃外之忧矣。”
看来王世贞所抄录《诏令杂考》中龙凤十一年令旨内“朱文正”为朱文忠(即李文忠,是年底命复原姓李)之误。朱元璋兵取濠州(后改名凤阳)在年(丙午年)四月,同月朱元璋即往该地省父母墓,接见父老,若云文正以罪拘守凤阳先墓,亦当在年四月以后。这时,张士诚败象已现,八月朱元璋即命徐达为大将*,常遇春为副将*率师二十万攻张士诚,九月命李文忠领兵攻杭州,开始了最后消灭张士诚的战役。俞本记载七月间朱文正仍以大都督身份任徐达、常遇春监*,已经不近情理,接着说他在太湖中欲叛归张士诚,“事泄,取回饿死”,显然为无稽之谈。
总之,明人史著中因朱文正在明朝建国以前即被朱元璋处死,忌讳甚多,大量删削有关他的事迹。这在《明太祖实录》中已开创先例。直到现在,因史料缺乏,仍难觅一篇稍具轮廓的朱文正传记。然而,朱文正在朱元璋奠定立国基业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磨灭。他在年十月到达滁州以后,是朱元璋最亲近的人,次年渡长江后攻太平,战陈也先,再次年攻克集庆(今南京)均立下战功,朱元璋的发迹实赖于此战。
随后,参与指挥力克张士诚*据守的常州,稳定了朱元璋东面的防线。任大都督后出镇江西南昌,坚守南昌八十五天,为朱元璋取得鄱阳湖决战的胜利,消火大汉*权,进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朱文正是没有见到明朝开国的开国元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