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因其发病多与风、寒、湿、热之邪相关,故病情呈反复性,病程有黏滞性、渐进性等特点。
西医学中的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均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2
痹证的发生主要因禀赋不足、外邪入侵、饮食不节、年老久病、劳逸不当等,导致素体亏虚,卫外不固;或风寒湿热,阻滞经络;或痰热内生,痰瘀互结;或肝肾不足,筋脉失养;或精气亏损,外邪乘袭,导致经络痹阻,气血不畅,发为痹证。①禀赋不足;②外邪入侵;③饮食不节;年老久病;劳逸不当;跌仆外伤。
五脏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久虚不复而致病。病性以本虚为主,表现为气血阴阳亏损。病位涉及五脏,尤以脾肾为要。
3
①风寒湿痹
a.行痹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质淡,苔薄白或薄腻,脉浮或浮缓。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
若疼痛以上肢为主,加羌活、白芷、威灵仙、川芎;若疼痛以下肢为主,加独活、牛膝、萆薢、防己;若疼痛以腰背为主,加巴戟天、续断、杜仲、淫羊藿。
b.痛痹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疼痛,疼势较剧,痛有定处,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遇寒痛甚,得热痛减;口淡不渴,恶风寒;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
若寒邪甚,加附子、桂枝、细辛、干姜。
c.着痹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或有肿胀,手足困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
若关节肿胀,加萆薢、猪苓;若肌肤不仁,加海桐皮、豨莶草;若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加茯苓、泽泻、车前子。
②风湿热痹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多兼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闷不安,尿*,便干;舌质红,苔*腻或*燥,脉滑数或浮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
若皮肤有瘀斑者,加牡丹皮、生地*、地肤子、白鲜皮;若咽喉肿痛者,加连翘、牛蒡子、薄荷;若热盛伤津,而见口渴心烦者,加天冬、麦冬、生地*。
③痰瘀痹阻
临床表现:病程日久,肢体关节肿胀刺痛,痛有定处,夜间痛甚;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甚则肌肉萎缩,有硬结,瘀斑,面色暗黧,肌肤甲错,眼睑浮肿,或痰多胸闷;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腻,脉弦涩。
治法:化痰祛瘀,蠲痹通络。
代表方:双合汤。
若症状较严重者,加丹参、牛膝、鸡血藤或蜈蚣、地龙、全蝎等虫类药;若痰瘀化热者,加*芩、*柏、牡丹皮。
④肝肾两虚
临床表现:痹证日久不愈,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头晕目眩,骨蒸潮热,面色潮红,心烦口干,失眠;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舒筋活络。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若肾气虚明显者,加补骨脂、菟丝子、*精、*参;若肾阳虚明显者,加附子、干姜、巴戟天、狗脊;若阴虚明显者,加龟甲、女贞子、熟地*;若脾虚湿盛明显者,加白术、薏苡仁、茯苓。
拓睿教育成都中医药大学竟然涨33分!内附导师信息~拓睿教育
陕西中医药大学调剂信息抢先发出!拓睿教育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调剂信息公布啦!拓睿教育
中药背诵——发散风寒药拓睿教育
方剂背诵——解表剂中药总论背诵点拓睿教育
广州复试经验分享课,有需要的小伙伴不要错过啦!
拓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