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桐皮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广东湛江的一段悲惨历史大量华工被卖猪仔
TUhjnbcbe - 2025/5/19 18:38:00

广东人的俗语中,经常有“卖猪仔”这个词。比如以前那种私人的大巴,如果乘客少,司机就把车上的乘客转到另一辆大巴,这批乘客就被称为“卖猪仔”。

其实,“卖猪仔”这个词最早是称被拐卖出国做苦力的华工。华工不是被抓到船上去吗?由于人多碗少,吃饭时不一定是每个人有一个碗,就是一个大锅,熬一点什么东西给大家吃,每个人都蹲着抢食,就像喂猪一样。

很多人都知道,过去广东台山、开平、恩平等五邑地区“卖猪仔”比较多,有少量的“猪仔”坚强地活了下来,在异乡安家落户,后来成为了华侨,因而江门一带成了侨乡。

但很少人知道,法国殖民者统治湛江时期,广州湾也曾是“猪仔”贩卖和转运的中心口岸,西营(今霞山)、赤坎,有大小“猪仔馆”十多间。较大的有位于今逸仙路的“锦纶泰”、“泰来栈”;赤坎是今民主路的“大成行”。高雷各地的“猪仔”运载到“猪仔馆”集中,然后转卖给洋人,到南洋或是美洲去做苦工。

广东农运领袖、遂溪人黄学增在《广东省南路各县经济概况》一文中写道,高州属各县每年有五六千“猪仔”卖去南洋,仅年的一月和二月,高州、雷州两地农民被卖“猪仔”去南洋的有八千人以上,可见广州湾贩卖“猪仔”十分猖獗。

鸦片战争后,随着世界范围殖民地开发舞蹈剧,黑人奴隶已经供不应求,西方国家转向招收契约华工,变相买进苦力。虽然清政府和民国政府,都有禁令不准贩卖华工出洋,但时局动荡,政治黑暗,官匪勾结,禁令形同虚设。

由于生活困难,大批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被投机商人用各种手段,比如说去到外国薪水很高、做个几年回来就发财了什么的,这些话对走投无路的穷人很有吸引力,于是纷纷被诱骗拐卖沦为“猪仔”。

当时,广州湾地理位置特殊,可以自由通商,加上法国殖民者插手贩运湛江华工出洋,广州湾“猪仔”贩卖相当严重。仅至三年,先后有遂溪华工多人,吴川多人,被拐卖到法属南斐克啤叻经营的畜牧和种植业当苦役。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还派兵协助押运,造成广州湾贩卖“猪仔”从未停过。直到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仍有英籍太古公司轮船来广州湾装运“猪仔”。

为什么当时“卖猪仔”盛行?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利润高额。以一名“猪仔”为例,拐卖“猪仔”的可以得到人头钱3-10元,转卖给洋船人贩提高到60-70元,甚至元。“猪仔”到达目的地国再转卖给业主,减除费用可纯赚-元。

人贩子为追逐利益,不择手段,不顾“猪仔”死活,希望卖得越多越好。比如说一条船,只可以载个人,他一定载个,个就算死了个,40%左右路上死了,到那边也是超过个,人贩子还是赚了。

“猪仔”进入“猪仔馆”后即成为商品,再没有人的尊严,他们失去自由,为防止逃跑,被互相捆绑串在一起。还像牲畜一样,被剥光衣服,打上印记,被武装押运到超载的船只,赶到潮湿阴暗闷热的底舱,挤迫在一起。

就这样,人挤人,甚至人叠人,人踩人,连呼吸都困难,生存条件极其之差。加上饮食粗劣,炎热缺水,疾病互相传染,不少人在途中死亡。有数字统计,一般死亡率达15.2%,因此,运载“猪仔”的货船被称为“海上浮动的地狱”。

猪仔”到了异国,并没有看到“发财”的机会,而是在荒无人烟的恶劣环境下,在皮鞭下从事粗重活和危险活,伤亡更加惨重。

清朝首任美国公使、吴川人陈兰彬曾到古巴调查华工情况,记下“猪仔”惨状,说他们劳动很重,饮食又很差,工作时间过长,经常被棍鞭打,被锁闸夹,每年各处被打死、伤重而死、吊死、毒死、投水死……还有一种死法很奇特——投糖锅死,死亡人数不计其数。

“猪仔”捱至卖身期满,才能恢复人身自由,然而能够熬下来的人是少数。期满的华工,申请赎身证后,有的去当雇工,有的做小本生意,由于返乡不易,不少人在当地定居下来,成为华侨,继续创业。

根据《湛江市志》记载,湛江籍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45个国家,人数有80多人。当中有多少是“猪仔”的后人,已经无法统计,但当年的湛江华工,为资本主义的繁荣,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过辛勤的开拓,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用血泪铸写的悲惨人生,历史也永远不会忘记。

想了解湛江更多民俗历史的,可以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湛江的一段悲惨历史大量华工被卖猪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