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汤当然有好处。
汤里有含氮浸出物,以及一些挥发性成分如醇类、醛类和酮类,闻起来香味四溢,能促进食欲。部分术后病人还可通过汤来补充水分、盐分等。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喝汤=进补成为了一些人的执念。
他们一年四季各种汤品轮番上阵,不带重样的,还说喝汤可以补充ABCDEFG……,甚至把它们奉为灵丹妙药。
是不是真的如他们所说,“一汤入口,营养全有”呢?
emmmm,喝汤进补或许只是吃货的借口。
实际上,通过喝汤来摄入营养,效果是存疑的。
以肉汤为例。
单纯喝汤并不能摄入多少营养物质——肉汤中的营养成分只有肉中的1/10左右甚至更低。主要营养成分还是在肉里。
又如骨头汤。
“喝骨头汤补钙”是很多人的“共识”,却并不是“常识”。
骨头中的钙大多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存在,这东东在水中基本不溶解。
事实是:
骨头汤中的钙含量一般在6.7mg/L左右,比mg/L的牛奶钙含量低的不是一星半点,所以如果真的补钙,喝牛奶比喝骨头汤靠谱多了。
再举一个例子,鸡汤。
鸡汤中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较多,即使只吃炖鸡不吃鸡皮,皮脂也早已溶入汤内,所以喝熬制较久的浓鸡汤会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不仅增加胃肠负担,导致消化道疾病,还会导致血脂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脂肪肝的形成。
说到熬制时间,不得不提广东人的“老火靓汤”。
广东人所讲的“老火靓汤”一般是指熬煮时间较久的汤,所谓“三煲四炖”,就是指煲汤三小时,炖汤四小时。
然而,煲汤真的时间越久就越好吗?
答案是:NO。
长时间炖汤并不会使汤的营养有所增加,有的食物反而炖的时间越长,蛋白质含量越低,还会损失其中的维生素,导致营养价值呈现递减。
其实,一般食材炖汤用时为1-1.5小时较好
——在这个时间范围内,食材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会达到比较理想的营养峰值,营养价值较佳(如果炖汤火候及水量控制得当,合理延长炖汤时间会使其口感较好)。
当然,还应根据食材的不同而适当控制。
猪蹄汤:
猪蹄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加热1小时后明显增高,之后逐渐降低,因此炖猪蹄汤以1小时左右为宜。
老鸭汤:
鸭肉的蛋白质在加热1小时后含量基本不变,脂肪含量在加热45分钟时达到最大值,因此炖老鸭汤的时间在1.5小时之内为宜。
骨头汤:
熬骨头汤一小时左右浓度最为合适,这时骨头中的蛋白质(其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已溶解到汤内,使熬出的骨头汤味道鲜美。如果再长时间熬炖,骨头汤中会溶解更多的油脂,喝多了会引起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
TIPS
熬骨头汤时若加入海鲜、菇类、动物内脏等,久炖后会使嘌呤含量增高,喝下后对人体有害,为“痛风者”之大忌。
鱼汤
鱼肉肉质鲜嫩,煲鱼汤时,只要看到汤烧白即可。
除了煲汤时间外,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①不要过早放盐
加盐太早会使肉中的蛋白质凝固,不易溶解,还可能使汤色发暗,影响外观与汤的鲜美度,所以应该在汤快出锅时加。
②推荐压力锅煲汤
用压力锅熬汤的时间不会太长,汤中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不过损失过大,骨髓中所含的微量元素也易被人吸收,但需要牺牲汤的味道。
肉类+药材怎么煲汤?
煲汤时间以2个小时为宜:先将肉煲汤一个小时后,再将药材加入汤中,与肉类再一起煲一个小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的营养和药效。
③不要乱加“料”
喝汤最重要是喝出食物释放出的原汁原味,如果在煲汤过程中乱加酱油、胡椒粉、耗油、姜葱蒜等调料,会大大影响食物的鲜味。此外,在药材的选择上也应该保持谨慎,不要将一些药性相克的食材一同熬煮。
④不要水开后才放食材
煲汤时应该将所有食材同时放进冷水中一起熬煮,水开后再放药材会使肉中的蛋白质流失。
总之,喝汤有好处,但它的营养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多,且不是煲的时间越长越好。
所以记得喝汤时把肉也吃了。这样味蕾满足了,营养也有了。
PS.如果你是那种爱喝汤又怕发胖的吃货,可以在饭前20分钟喝点汤,这样可以在控制总能量的同时抑制食欲哦~
以上。
跟着每日壹馐,吃好吃的,更吃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