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去秋至,天气也渐渐转冷。虽然广东多次入冬都以失败告终,但北方很多地区已经穿上了长衣长袖。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场景,最适合的当然是吃一顿暖乎乎的火锅啦~
火锅应该是不少人的心头好,特别是川渝地区的人,对于火锅可谓是爱得深沉,有些人恨不得一日三餐都是火锅。反正小编周围,基本没有人讨厌火锅。
而火锅在我国也是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便已经出现了火锅的原型——鼎,西周的有盘鼎,下面可放木炭加热,方便将火源与菜品一同端上桌。人们将不同的食物放入鼎中,生火将食物煮熟,也就是大锅乱炖,古人又称之为“羹”。这大约便是火锅的雏形了。
如果说商周时期的火锅还只是雏形,那到了汉代,火锅的种类便开始变得丰富多样了。南昌的海昏侯墓中便出土过一个青铜器,形似现代的火锅形状,底盘有炭火使用过的痕迹,还有板栗等食物的残留。经鉴定,考古专家初步认定这是一个距今多年的实用型青铜火锅。
汉代的火锅已经与现代的火锅无太大区别了,此外,汉代还出现了鸳鸯锅,甚至是五格火锅形状的青铜器,又称“五格儒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便十分爱吃火锅,还赐给了大臣名为“五熟釜”的火锅器具。
到了宋代,商业开始发展,火锅也逐渐平民化,走入寻常百姓家,宋代火锅食材尤爱兔肉和羊肉。
而火锅在宋代还有个很浪漫的名字,叫“拨霞供”,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像天边的云霞一样,是不是很美妙?不得不说,宋代真是一个商业气息与文学气质并存的朝代。
元代,蒙古人发现了火锅与自己常吃的牛羊肉的适配性,顿时爱上了火锅。清代的乾隆皇帝更是火锅的死忠粉,据说,乾隆曾一个月吃了60多次火锅,真的不会腻吗?
可见,中国人对于火锅的热爱是由来已久啊!可能流传的基因里面有爱吃火锅这一DNA吧。
不仅如此,因为我国地广物博,不同的地区火锅的类型也各不相同。
重庆麻辣火锅
重庆讲究一个麻辣,又麻又辣,让你一吃就停不下来。当然,也有很多外地人不太适应这样的麻辣,但又抵抗不住它的诱惑,只能先吃了再说。重庆人十分喜爱吃火锅,据说重庆每六家餐馆中有五家都是火锅店。吃重庆火锅,鸭肠毛肚黄喉是必点的(毛肚简直太好吃了!!!宽粉也是!)。
除了菜品之外,蘸料也是重庆火锅必不可少的,香油+蒜泥+香菜+葱+蚝油,是重庆麻辣火锅的标配。
四川火锅
很多人可能分不清重庆火锅跟四川火锅,感觉这两不是一样吗?都是辣呀。但其实,这二者虽然都以辣著称,但还是有所不同的。重庆的锅底以麻辣为主,而四川火锅的锅底更注重香辣。
其次,重庆火锅的蘸料相对还是较为传统,香油蒜泥等,而四川火锅的蘸料则更为丰富一些,芝麻、辣椒、花生碎、海鲜酱……品种丰富。
北京涮肉老火锅
与重庆四川以“辣”为主的锅底不同,老北京涮肉火锅的锅底便显得简单许多了。清水一盏,葱姜二三,看似很平凡,但是这样简单的锅底才更考验肉质。没有浓重的锅底遮掩,肉好不好一吃便知。
而涮的肉之中,羊肉独得老北京人恩宠。铜锅涮羊肉,再来一碗麻酱,蘸上,顿时感觉整个冬天都暖乎乎的。
潮汕牛肉火锅
潮汕牛肉火锅以“鲜甜”著称,看着清清淡淡,但吃起来却让人回味无穷。首先是汤底,看着清水一样的汤底,其实一点都不普通,正宗的牛肉火锅的汤底是用牛骨熬成的,这样的汤底格外鲜甜。
牛肉也选新鲜现切的牛肉,不同部位涮的时间也不同,嫩肉、牛舌、三花趾、五花趾、匙柄、匙皮、吊龙、肥胼、胸口朥,涮的时间各不相同。如果不喜欢重油重辣的火锅,不妨试试潮汕牛肉火锅呀。
在寒冷的秋冬,约上三五好友,吃一顿热腾腾、暖乎乎的火锅,聊一聊天,也不失为一件幸事,你觉得呢?
你的本命火锅是什么?麻辣火锅还是牛肉火锅?你觉得火锅中必须要有的配菜是什么?可以在下方留言,看看有没有同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