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桐皮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湴湄若蹈虎尾
TUhjnbcbe - 2025/1/21 17:18:00
北京治愈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不经意间,在导航仪上瞥见了“冼星海故居”几个字,勾起了我的兴趣。再看,虽然这故居是在广州市所属的番禺区,但距我这里才二十多公里。我对儿子说,咱们去拜访一下,怎么样?儿子欣然同意,于是出发。

冼星海故居在毗邻顺德的番禺榄核镇。凡介绍冼星海的文字都只说他是广东番禺人。而榄核镇基本上紧靠着顺德的边界。

珠江三角洲的公路和水道如蛛网般交织,属于北江的顺德水道划分开了顺德和番禺。多半的路程行走在顺德,然后跨过了两地隔水交界的五沙大桥,就走进了番禺榄核镇。一路上找不到有关冼星海的任何文字或标记。沿着榄核镇的街道一直向北大约四五公里,导航仪告诉我们,冼星海故居到了,此次导航结束。我们到了榄核镇的湴湄。

不认识字。是念“碰”还是“并”?儿子问我,我说不知道。

湴湄是村,在顺德水道和番禺榄河的交汇处。走进村子,到处是河道和水塘,几乎看不见有耕地。街口的小卖部门前坐着几位老人,街道左手边有一个小公园,公园的门楣上写着“湴湄公园”四个字,里面是几个花坛和水泥板铺的小路。在正对门口的花坛里,立着一尊半身像,水泥浇铸的,是冼星海。像前的石碑上写着他的简历。

冼星海生于一九零五年,广东省番禺人,七岁时随母亲去新加坡。后回国在北京上海等地上学。一九二九年去巴黎学习音乐,回国后投身抗日,去了延安,创作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等歌曲,一九四五年病逝于苏联。

内容大概就是这些。在小公园的周围转了转,街道上看了看,有一条路叫星海路。但没有故居,没有遗址,没有任何有关冼星海的蛛丝马迹。

我有点不解,为什么?

今天的年轻人有可能不太熟悉冼星海和他的歌曲。但我们,还有我们的父母一辈人,凡会唱歌的,恐怕没有谁不知道冼星海。

从小就唱过他《生产运动大合唱》中清新明朗的《二月里来》和《酸枣刺》,那是多年来脍炙人口的歌。九岁时跟着妈妈在兰州市教师合唱团学会了他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全部八支套曲。而这部著名的合唱曲,在抗日战争中,鼓舞着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与日本侵略者英勇奋战,在半个多世纪里,又是怎样地唱遍了黄河两岸、大江南北,激励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在中学和大学,每逢“一二九”,必然要慷慨激昂地唱响《在太行上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令人热血沸腾的歌曲。还有他的《夜半歌声》,《热血》,《吹起小喇叭》等等都是当年人人会唱的歌。此外,他还创作了多部歌剧、大合唱的套曲和一定数量的交响乐器乐作品,在音乐理论方面不断地进行着探讨。

四十年的生命中,他创作的许多作品,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具有着独创性。他的歌曲,鼓舞人民,服务于抗日战争,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音乐的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他所达到的高度,百年来无人可及。

花坛前一个老人抱着孙子转悠。儿子向她请教,冼星海的家住在哪里?她说,在船上。哦,这让我想起,曾看到过对冼星海的介绍,他出身于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就是说,幼年的冼星海在番禺,在榄核,在湴湄的土地上,根本就没有立足之地!

我们在湴湄村的路上走了很大一圈,路窄窄的,全是沿着河走。河边生长着许多竹子,还有一丛丛的芭蕉。但七零八落地缺少修整和管理。紧挨着路边的房子,有个别新建的,贴了瓷砖,多数是很简陋的砖房,还有一些树皮房和茅草房。村子里很空,很冷落,很安静,路上碰见的几个人都是老人,面无表情地走过去或干着活。从高高低低的房屋间隙看见的都是河塘,水面,整个村子在水的包围中,不少的塘里疯狂地长满了水葫芦。这似乎就是当今中国许多农村的写照。

(前不久我们去过开平,拍摄《让子弹飞》的开平市赤坎镇自力村,那些百年碉楼都空空地竖在那里,荒凉破败,村子里鸡犬之声不闻,更极少见到人。)

前边大的水面,是几条河汇聚的地方。走到头,就这样了。湴湄,冼星海的故乡。向后转,我们踏上归程。

回来查字典,湴,读音是ban,(半)方言,烂泥。湄,mei,水边,河岸。湴湄就是河边的烂泥滩。

-3-24

1
查看完整版本: 湴湄若蹈虎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