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桐皮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历史大起底丨在人人向往的宋朝,租房依然是
TUhjnbcbe - 2023/4/17 8:02:00
白癜风如何治好 http://m.39.net/pf/a_4635772.html

房租成为负担,并不是现如今的特产。宋代翰林学士章珉对此便有精辟概括,他说:“望月初请料钱,觉日月长;到月终供房钱,觉日月短。”可谓现代人的写照了:月初便开始掰着手指头算,哪天发工资,感慨时间啊它过得太慢;月底要交房租了,又觉得时间过得忒快,吃土的日子何时到头呐。

买不起房早就是京漂们的共识了,大不了租房嘛,大家都是这么相互劝慰的。

不巧身边的几个朋友最近都经历了租房搬家,叫苦不迭。

贴了墙纸,换了窗帘子,搁上置物架和绿植,把小屋子整的饶有情调,一年之期临近,房东来转了一圈,咂么着嘴,便要涨块,朋友心里一万只草泥马奔过,料到了“共克时艰”的大形势,却没猜到这结局:

自去年大兴大那把大火之后,房源供给量大幅下降,房租已居高不下,寻摸了一圈,附近的房租都一溜烟的往上迈了一大步,城郊的房租倒是少些,可也忒远了点儿,来回路费和时间成本,又如何清算!?

压倒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就在明天……我爱我家副总裁胡景晖被离职;中介争抢房源,烧钱换市场,人为抬高收房价格;N+1出租模式加剧租房价格上涨;整洁如新的公寓,甲醛浓度远远超标……

中国的房屋租赁制度对租客的权益却几乎没什么保障,对于京漂租客们来说,自古便是如此。

在房子问题上,古今都有烦恼

汉朝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和谐盛世,其盛名还体现在房价上:按《后汉书·百官志》,等级最低的公务员(佐史),每年也能领到96斛米,折合钱。也就是说,一个基层公务员两三年的工资,在一线城市陕西汉中买一个公寓不是问题——最便宜的只要1万钱。

如今,想在两三年里凭着工资买一线城市的套房,也就只能呵呵了。

到了唐朝,13.8万文钱就可以买首都大别墅了。碑文拓片记录:一座拥有房屋39间、占地2.9亩的大别墅,拍卖成交价只有贯,折合13.8万文。按当时洛阳斗米(约10斤)10文市价,折合成如今的大米价格(3元/斤),40万就能住上大别墅,别说放在当今,就是在宋朝也是不敢想的。

宋代的普通公务员不吃不喝年左右,才可以在首都开封买房。所以像苏东坡、欧阳修等大文豪,也都只能以租房为生。

明朝的房子也不便宜,当时一个小户型要三四千两银子,而一个县令,七品国家公务员,年薪不过三百五十两,如果两袖清风,要10年才能攒够钱。

面对房价高、人口密集和迁移频繁的现实,古今以来无房人最好的选择都是一样的——租!

宋朝租房热

要说这房屋买卖租赁,要从西周时期说起。那是中国史上最早的一宗不动产交易,发生在公元前年农历三月份,一个叫裘卫的人,用两块玉,一件鹿皮披肩,一条带花的围裙,换了没落贵族矩伯的一千三百多亩地。

至此,一个叫房地产的江湖诞生了。而租房,到两宋时期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那时候,“京漂”数量大增,绝大多数都房子头疼过。

如开封这种一线城市,人口密集,僧多粥少,城建没跟上。相对现在土地出让金的分配模式,宋代地方*府甜头太小,卖地开发建房的积极性不高,于是房价与日俱增,“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

*府不解决住房问题,上至文臣武将,下至平民百姓,都得自己找房租房。

比如太祖朝,名将刘文超,一生租房。仁宗朝,文魁欧阳修,在开封里仁巷住公租房,他在《答梅圣俞大雨见寄》诗中便说:“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当了十几载的官,也没能在京都买上一砖一瓦,为官17年后才拥有了自己的首套房。范仲淹在做京官之前,一直租房。

南宋度宗朝,诗人方岳,在邵武住破烂公租房,一住3年。辅佐3朝、为相10年的韩琦,曾忧伤吐槽,“自来*府官僚,在京僦官私舍宇居者,比比皆是。”

一般情况下,租房有两种选择,一是民租房,一是公租房。

先说民间租房。宋代城镇中平民老百姓被称为坊郭户,并以财产(房产大小和多少)为标准分为主户、客户。主户便是在城里有房一族,也就是“房东”,被叫做“掠房钱人”。而坊郭客户则指的是那些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在城里买不起房子的平民,只能靠租房子。这种租住,在当时自发形成了新的行业,叫“庄宅行”。

还有一种出租房,不过房东是*府,这便是公租房。专门管理公租房的单位,叫“楼店务”,后来又称“店宅务”。“店宅务”有经营权,主要负责三件事:公房租赁、管理与维修。

店宅务名下的公租房规模相当庞大。据史料记载,宋真宗天禧年间,仅在汴京(开封)左、右厢店宅务就有有公租房间,到了宋仁宗天圣年间变成了间。设局长1个,副局长2个,科长3个,科员50个,维修工个。局长统抓全局工作,副局长分管租赁、收租和维修,科长定期巡查公房,科员直接上门收租,维修工捋袖修房。

除了数量上的不断扩大,连房屋种类也不断增多。在宋神宗时期,汴京又增加了平房间、宅子(别墅)所。以汴京常住人口一百多万人、每口需住房一间计算,这批公租房至少可供1%~2%的汴京人口居住。

“店宅务”可谓*府统治下的功能完善的大型中介机构了,京官没有私邸,便去那里租房住。

租赁合同

因为租房需求旺盛,“房屋中介人”这一熟悉的职业便诞生了,彼时称作“牙郎”“牙人”“知见人”等。

所谓婚嫁找媒婆,找房子则需得牙郎,跟如今的导购员一样,脑筋、口才和眼力见儿都是要有的。《太平广记》中说,唐玄宗天宝年间(-年),金陵人陈仲躬携数千金在洛阳城的清化里租住。因有意外之事,房东要收回租屋。第二天早上,便有闻讯而来的牙人来找陈仲躬,而且已经为他找到了另一间宅舍,大小价钱都与清化里的这间条件相同。云:“价值契本,一无遗缺,并交割。”

如此伶俐干练,以至后唐时期明宗下令禁断洛阳城内市场上的牙人活动,但房屋的交易租赁上仍然“须凭牙保”。

而契约在租房中到底有多重要,无须赘述。有了契约,意味着出租方或者承租方的利益都得到一定的保障。《宋史》中记载的苏轼之经历颇能说明问题:苏轼、苏辙二兄弟被贬到雷州后(今广东海康),因为不允许租住官舍,只有赁民房而居。孰料,当时的奸臣章僦诬称,苏轼、苏辙乃强夺民居,应当“下州追民究治”,亏了苏轼兄弟拿出所签契约,才让其哑口无言,免去一场无妄之灾。

按照合同,承租人不得随意转租,也就是不允许出现“二房东”。还有,承租人要保护租用的房产,对房屋进行必要的修补,如果退租的话,则可以将自己修补的那部分拆下拿走……房东亦然,比如宋真宗规定,出租人不得擅自“夺赁”或增加租金;不得借翻修增修房屋为名,随意添加房钱等。

当然,房客不按时交纳租金,后果相当严重——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哲宗时期,御史中丞宗愈因为拒绝交纳房租,遭到其他官员弹劾,被称为“无耻辱国已甚”。

房租

那宋代房租如何呢?

与现代情况大致相同:房子按面积和质量,分为上、中、下三等,基本能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要。所收租金,中央拿大头,地方民间拿小头。

民间房东亦有大小。小房东房子少,只是糊口饭吃,欧阳修曾给皇帝的报告中提到过,河东路辽州一个小房东,自家开了个饼店,同时也出租房子,“日掠房钱六文”,一个月文钱,一年得租金多文。苏舜钦亦在文稿中提到:“只于京师仕宦及有屋业者取之,岁入不啻百万”。

大房东相比之下,日子好过的多。北宋末年,一个权贵官宦叫韦渊,因是太后亲戚,得到赏赐极多,在京城等大城镇有很多房产,仅出租房子一项,“房缗钱日二十千”,一天0文钱,一年大概多万钱。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700,同样是房东,待遇差别可不是一星半点儿。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在年,开封府华容县一处住宅“日僦钱五百”,日租金钱。所以当时也多了很多游手好闲的权贵子弟,没什么正当职业,逗逗鸟,遛个弯顺便收收租子,好酒好肉还能取上好几房小妾,日子过得相当有滋有味。

民间还只是小数目,而公租房店宅务更是日进金斗。据神宗熙宁十年统计,开封东城有公租房间,西城有公租房间,平均每月收取房租.5贯,平均每间月租是文左右。南宋高宗绍兴五年,杭州店宅务收入“三十余万缗”(《宋史》)。

租房获利如此之肥,以致宋仁宗时,入内都知张永和建议宋朝*府将租房的费用分出三分之一作为*费……由此可见一斑。

租不起啊租不起

宋《浩然斋雅谈》一书中,南宋官员张卿关于房租有这样的诗句:“小小园林矮矮屋,一日房钱一贯足。”张卿当时居住的租房是一栋附带了小园林的普通京城住宅,按其说法,每月的租金为30贯,即钱。

而据说当时京城地区一个普通人的月收入不到钱。怎么算,都是租不起的。

北宋的京城并不好混啊!

为了省钱,不少京漂或找寺院或找民房住,图省事的直接住进人货混居的邸店,胆子大点的则找租金更低廉的“凶宅”凑合,宋洪迈《夷坚丁志》“戴楼门宅”条记,一名叫林邵的京漂应试举子,“入京师,僦居戴门楼门内,所处极荒僻,人多言彼宅凶怪。”(所以才有了后来各种人*情未了的旖旎故事)

即使在房价不算很高的唐朝,亦有白居易刚来长安时便被笑话名字,“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果然一语成谶。

白居易29岁考中进士,32岁终于有了第一份工作,任国营出版社的高级编审“校书郎”,当时薪水是每月1.6万文,也能算的上小白领了。即使如此,这工资也只够他在长安东郊长乐里租四间茅屋。因为离上班的地方远,白居易又养了一匹马代步,此外还雇了两个保姆,每个月的花销是七千五百钱,剩下的钱存起来。

可惜存了十年,也没能在长安城里存起一套房子。“城市钟摆族”当到了50岁,才堪堪在长安买了一套蜗居,有诗为证:“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多年过去了,这点倒是一点没变,在大城市租房就是贵,没人能当“居易”。

原来,无论何时,房都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花把式的限租令

一方面,交不起房租,就得被扫地出门。

另一方面,有为官期间,在开封城的蔡河岸上圈占官地,只为盖房租赁,牟取暴利之人,比如国级“房叔”北宋宰相晏殊。

出于稳定社会秩序的考虑,*府往往会出手干预。如今*府为了控制房价,推出了“限购令”。而在古代中国,为了控制房租,朝廷曾推出过“限租令”。所谓“限租令”,不是限制租房,而是限制房租,是国家运用行*手段干预租房市场,不让房租涨的太高或者太快。

早在五代的时候,每逢降雨或降雪量比较大的春冬季节,*府都会颁布法令,要求减免房租。

到了宋朝,若您留心《宋史·食货志》《宋会要辑稿·食货志》《宋会要辑稿·瑞异志》以及《续资治通鉴长编》,会发现,*府对于公租房更有许多贴心的举措,交租时间的宽限、房租的减免再平常不过。若是遇上天灾人祸、疾病瘟疫,则减免更甚。

大中祥符二年(年)宋真宗下过死命令:“在京店宅房钱,自今止以原额为限,不得辄增,违者罪在官吏。”意思是有关部门一定要控制好首都的房租,不能再让它上涨了,谁控制不住,我追究谁的责任。

公元年正月,还是宋真宗,“以雪寒,应店宅务赁屋者,免僦钱三日”。因为下雪天寒地冻,但凡有房屋出租的,不论是旅店还是私人住宅,一律免收三天租金。

宋真宗在减免房租方面,还是比较勤快的。公元年的二月份,再次下令给国有企业,“遇冬至寒食,免僦值三日”,凡是穷苦老百姓租住在产权国有的房舍的,免除三天租金。

宣和七年(年),书画家皇帝宋徽宗曾下令首都开封的公房、私房一律减少十分之二的租金。

宋仁宗上台后更加宅心仁厚,曾因首都开封闹了瘟疫,在京城下旨“蠲公私僦舍钱十日”——所有出租屋免掉十天租金。山西、陕西下了暴雪,宋英宗下旨“蠲免公私僦舍钱”;绍兴元年(年)江南房租暴涨,宋高宗下令“蠲免公私僦舍钱”……

免租是好事,可也只是杯水车薪。我们且来算一算,能免掉多少。根据《宋会要》记载,开封府专门负责经营国有房屋出租的机构店宅务,名下共有房屋两万三千三百间,每年收房租十四万贯,相当于每间屋每天收租不到20钱,那么免租三天只是省下60钱而已。对穷苦百姓来说,也没沾到多大便宜,无非就是意思意思。

况且减租令的具体落实情况如何,不得而知。皇帝大手一挥,地方上因地制宜的举措却不好施行,因为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支持免租。

这又是为什么呢?会影响国库收入啊!

严格来说,店宅务的收入属于土地财*,应该上缴给财*部,但实际上,这些钱都去了左藏库。左藏库是宫廷财*管理机构,和国家财*部是两码事。《续资治通鉴长编》说,店宅务

“以所收钱供禁中脂泽之用,日百千”,意思是宫廷里皇帝老婆的脂粉钱、皇帝的日常开销,都来自店宅务。

有宋一朝,皇家一直在吃房租,穿房租。所以,吃透皇帝心思的官员都明白,减免房租只是皇帝利益和名声都要抓的做法。如果过分解读皇帝旨意,可劲儿给老百姓免租,到了往国库交账的时候拿不出足额银两,看怎么收拾你!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大起底丨在人人向往的宋朝,租房依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