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平凉金石拓制专家张钦仲先生以静宁进士、康熙名臣慕天颜所撰《清诰封王太宜人墓志铭》见示,系平凉新近发现的重要碑刻。细读之后,再查阅有关资料,感到这通墓志不仅对清初平凉的名人和事件有所纠正和补遗,更为我们揭开了当时地方名门胡氏五代人的生活状态,无疑是一幅很有代表性的读书仕宦者的“全家福”。
该墓志分两块,系砂岩石质,其一(图1)长宽各60厘米、厚12厘米,横线居中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右侧系三行大字篆题,前款及正文为楷书,上部17行,下部28行,每行正常字数15字,如遇敬称需另起行抬头者,本行16字,前一行字数不定;其二(图2)长54厘米、宽64厘米、厚13.5厘米,每行字数与前者一致,全文共余字。
这通分为两块的墓志,看其形制,因体量较小,与民国以至当今这种立于墓前地表的墓碑不同,而是随墓主一并埋入墓室的典型古代墓碑。据有关资料,墓碑文化定型于汉代,到东汉开始将碑立于墓地正前方。起初,碑上只刻墓主的爵位、姓名、生卒时间等,后来碑刻内容逐渐丰富,成为一篇记述墓主家世和生平业绩(即“志”)并附韵文颂词(即“铭”)的专用文体。到了魏、晋、南北朝,官方为提倡薄葬,曾多次禁止立碑,于是墓碑就由地上转入地下。直到清代中后期,墓前地表立碑的形式才在时隔千年之后故态复萌。这通古代典型的墓志铭,于近年流入民间,才被有心人发现。
这种墓碑,一般由两块正方形石碑组成,称为一合。其一为墓盖,即用篆或楷体大字书写或刻制的碑名,周边饰以精美花纹;其二则是楷书小字的正文。可以说,古代的每一合墓志铭上,都承载着或多或少的历史、文学、书法、美术等文化信息,可以证史之误、补史不足。这通《清诰封王太宜人墓志铭》当然也不例外,只是因碑文文字过长,在书丹时做了灵活处理,即其一不是整块碑石只篆墓盖,而是将墓盖安排在右上分三行书写,仅占此碑约1/6弱,留其余位置和其二整块碑石安排整篇志铭正文。
现在,就让我们顺着撰文者慕天颜的文字,走进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家族。
墓主王太宜人,其夫胡廷佐、子胡大定皆出仕为官,都官至五品,且其家与周边名门大族多有姻亲关系,尤其是与封疆大吏慕天颜家族两代联姻。所以,这位老太太足可称得上平凉当时首屈一指的贵妇人。
王太宜人生于明朝万历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而端淑,有令仪”,嫁给平凉城内或城郊的读书人胡廷佐后,不仅夫妇二人“相敬礼如宾”,而且侍奉公公赠翁(“赠”是其字或号中的一个字)和婆婆靳孺人十分孝顺,“执妇道甚恪”。当时,胡廷佐弟兄多个,都生活在一起,王太宜人和众妯娌相处,如果受到委屈,能忍气吞声,退让恭顺,以息事宁人。所以婆婆在诸儿媳中,“独善宜人”,阖家内外皆“称宜人贤”。胡廷佐“少负闻名”,新婚后,仍然发奋苦读,坚意以博取科第功名以告慰双亲。太宜人灯下伴读,曾给丈夫讲“及亲三釜”的典故:曾子称自己双亲健在时,即使当小官,三釜的俸禄也可以养亲,所以心里很高兴;但双亲去世后,虽然官至三千钟的俸禄,却倍感悲伤。她借此劝慰丈夫趁双亲健在时,能有小功名悦亲即可。并说:我们“有孺子幸可教。吾姑以悦亲于今日,而待孺子于异日,可乎?”这种为丈夫纾解科举压力,而把希望寄托到下一代身上的见识,可谓深谋远虑。胡廷佐“感其言”,再未执念于举人、进士的科举正途,而是以贡生身份参加谒选(即不经科举,而是通过朝廷吏部应选的方式),选中后授河南西华县令,成为明朝的七品官。赴任时,他们夫妇二人“迎赠翁于官邸”,实现了“及亲三釜”的愿望。生活在西华县衙里的老太爷赠翁,子媳孝敬,心情愉悦,去世后,作为县令之父,丧礼当然也办得相当隆重。明崇祯十三年(),太宜人38岁,大约40岁出头的胡廷佐,转任河北容城县令,太宜人“相随之任”。4年后,遭逢“甲申之变”,李自成打进北京城,明朝大厦倾覆,紧接着清*铁骑入关。临近京畿之地的容城,一定比全国各地更多地经历和感受到了新旧王朝更替的巨大动荡。家在千里外,人在战火中。随夫在容城的太宜人内忧婆婆和家人的患难,外虑丈夫在新*权的前途,整日以泪洗面,“哭泣几至失明”。所幸的是,清*府待前朝官员,只要效忠,不仅不会治罪或遣归,反而委以重任。鼎革后的胡廷佐,剃发易服,再仕新朝,成为清王朝的官员。虽然这期间所任职务不详,但到清顺治十一年(),应该是因考绩优秀,升任江南淮徐兵备道(整饬兵备的道员),治所在徐州。胡廷佐及其在此任上的*绩,该墓志并未涉及,但多年后的光绪《平凉县志》倒是留下了一笔:“处乡*敦厚,能周人急难事。”历官淮徐兵备道,时淮徐府、县两级学校因学生拖欠钱粮,被黜名者七十人以上,廷佐出资代为补缴,被黜名者全部恢复学籍。为了感谢道员大人的恩德,两级学校专门为其树颂德碑一座。按该墓志称其为“奉*公”看,因清朝对正五品官员概授奉*大夫衔,其任淮徐兵备道,应该是仕途的最后一站,为正五品。此后,可能于六十岁左右告老还乡。
再说太宜人之子胡大定,字宇泰,号正庵(此号见于《慕氏家谱》),这个早年被父母认为“有孺子幸可教”且寄予厚望的人,年少时一直跟随父亲在外地读书,且学业优异。顺治十一年(),胡廷佐赴任淮徐兵备道,这正好也是胡大定要参加乡试的关键时刻。胡大定是随侍父亲身边,还是在原地安心备考,心中很纠结。胡廷佐从徐州致书:“有子如此,可以伸乃公未竟之志。何亟图我?”随后,胡大定就近赴京城参加了顺天府乡试(该碑文“授北闱”),并考中举人。该年的胡家,可谓双喜临门。对胡大定未入仕时的评价,亲家慕天颜说他是读书人行道里“知足知止者矣”。次年,朝廷举行会试,胡大定是否参加,不得而知。直到三年后的顺治十五年即戊戌科(),胡大定一举考中三甲进士。当年,应该是授予小京官,在某部任主事(办事员)之类。5年后,即康熙二年(),他被外放广东博罗县令,开始主*一方。赴任前夕,太宜人谆谆教导:你亲聆你父清白之训,今万里作官,惟有谨慎勤勉于所职,不要以我为念。胡大定做官之后,*绩如何?现在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得知一二。据光绪《惠州府志》“博罗县城池”条:“康熙六年六月,知县胡大定修复南门。”另据一篇关于罗浮书院的文章称:“康熙五年(),博罗知县胡大定重建宋代罗浮书院,不再建设于罗浮山,而是选址石湾一带的平原地区。”从维修城池、兴建书院看,其任博罗县令还是有所作为的。也应该是因为考绩优秀,后升任云南邓川州(与今洱源县合并)知州。离任之际,著名诗僧、番禺释今无作七律《寄贺胡正庵明府晋云南邓川州牧》送行:“美人为*在罗浮,晋擢云中道更优。已饮云霞窥宝箓,馀看经术羡中牟。半帆峡水波争远,匹马江亭路正秋。多少扳辕仙洞客,双凫那得暂淹留。”同时,广东画家张穆创作了《送胡大定北上》册页(见著名学者、书画金石鉴藏家容庚《颂斋书画录》)、高俨等人创作了《送胡大定之官邓川州》册页(见《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广东历代绘画展览图录》)。这一诗两画,可从侧面反映出当地文化界对胡大定官声的肯定。
胡大定在云南邓川州任职的情况,尚没有任何资料。从该碑文可知,到康熙十二年(),他在此任上“请养归”,即向朝廷辞职以奉养老人,从此结束了十年地方官的生涯,回到家乡。此时,其父胡廷佐去世不久,太宜人看到儿子归来,“哀毁骨立,如不欲生”,拉着儿子的衣角,“相对泣数行下”,说:“你蒙圣恩得以回家奉养老人,只可惜你父没等到这一天,现在只有我看你学老莱子斑衣彩戏了。”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就这样度过了一年平静温馨的美好时光。不料一年后,即康熙十三年()底,发生了著名的王辅臣叛乱,一时“秦陇烽烟匝地,草木皆兵”,作为王辅臣老巢的平凉,为害最烈。叛兵们催粮要饷,横行霸道,而高门深院的胡家,自然是叛兵们骚扰的重点,“横戈者索饷于门,环甲者授飱于室”,抢劫拷掠,无所不用其极,要不然怎么连太宜人养老送终的私房钱,也“同归于尽”?更要紧的是老人家还因受惊而患病。万般无奈的胡大定,只有招架之功,哪有还手之力,他能做的只是晨昏定省,“上慰太宜人得不恐”。就这样全家人在一夕数惊中,艰难度日。两年后,即康熙十五年(年),图海大将*以“攻心为上”的战术,迫降困守平凉城的王辅臣,胡氏一家才和所有的平凉人一样,回归平静的生活。但此时,胡氏家财散尽,一大家人嗷嗷待哺,作为一家之主的胡大定备受煎熬。次年即康熙十六年(),太宜人给他说:“一家老小都靠你养活。现在战乱已平,你怎么不思周全之策而只想着侍奉我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的人呢?近闻亲家慕公在苏州做官,你何不趋前讨一口饭吃?”胡大定听从母亲的劝告,只身前往两千多里外任江宁巡抚的亲家慕天颜官邸,这就有了碑文开头两亲家在苏州见面,慕天颜“备询太宜人受惊得病状,恻然久之”的一幕。胡大定在得到亲家不菲的资助(碑文中“向承宠贶”句)后,于该年底返回平凉,本打算腊月二十八日给母亲过寿,孰料赶回家中时,母亲已于二十天前即腊八的一天去世,“享年七十有六”。慕天颜也叹惋“讵意此行遂遗风木余憾乎!”
太宜人于康熙十六年腊八去世后,停灵四个多月,直到次年的闰三月二十一日,才安葬到平凉城西的南山(碑文中所谓“城西翠屏山之原”,光绪《平凉县志》载:翠屏山,在县南一里。此地即今天门塬)其夫胡廷佐墓旁。这期间,作为平凉名门望族,胡家一定少不了古代丧葬礼仪的许多繁文缛节,钱粮的花费也一定不在少数。胡大定一边守灵、应酬祭吊的亲友,一边紧急致书慕天颜,痛悔交集地说:泣思我当年从邓川回家,没能见父亲一面;而这次从苏州回家,又没能见母亲一面。与二老永诀了。“母生无以养,死不得视含殓,何以称为人子?”他能补救的办法,只能求亲家慕天颜给母亲写一篇墓志铭,以便将母亲的“淑德懿行”,借助亲家的身份和文笔“以图不朽”。
这篇墓志铭,还为我们撩开了笼罩在这个仕宦之家的一层纱幕,为我们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觉。
王太宜人是胡廷佐的原配夫人,早年“多不育”,就过继兄长的儿子大宣为嗣,后为拔贡生,娶吴氏为妻;后来她接连生了两个儿子,即大定,后中进士,娶王氏;大容,庠生,娶王氏。还生了三个女儿,长女嫁给京官之子董焕章,早卒;次女嫁给任世杰,庠生;三女嫁给慕天颜仲弟近颜,监生。此外,胡廷佐还娶有两房侧室。侧室王氏生一子大寅,后为监生,娶马氏;生两女,长女嫁给王椿年,监生;次女嫁给王瀚,庠生,早卒。侧室张氏生一子大宠,业儒,娶王氏。三位夫人共有五子五女,且多与当地及周边大户人家联姻,子婿无一不是读书人。五个儿子中,可能因侧室张氏之子大宠成婚不久,尚无子女,其他四子共生有孙子十一人、孙女十六人,其中大定生七子,即其敬、鉴书、锡纶、铭鼎、遇缘、百龄、三原,其中一、二已婚配,四已订婚,其余俱幼;生九女,除长女嫁给慕天颜第三子国璿(举人,授中书)、次女嫁给曹文瑛外,其他七个女儿尚幼。大宣生一子,即镇方,已婚配;生三女,长女嫁给曹于桐(庠生)、次女嫁给柳星杓、三女许配柳亢杓。大容生一子,即胤龄;生三女,长女嫁给吴宪文,其余尚幼。大寅生两子,即遐龄、三女;生一女,尚幼。
他们家的第五代是胡大定长子其敬所生的儿子路哥,他的出生,一定给阖家老幼带来了“四世同堂”的欣喜和慰藉。但是,这个看似荣华富贵的家庭也有其无法抚平的哀痛。慕天颜在写到其敬时,只写了一句“娶苗氏,从夫死”,似乎也不忍揭开亲家内心深处的伤疤。但这简单的几个字,隐含着封建礼教吃人的巨大罪恶。可以想到,年轻的其敬与苗氏是一对恩爱夫妻,在生下儿子不久不幸去世,这孩子已经够可怜了,但这位自幼被“三从四德”调教出来的“烈妇”,没有想着怎样抚养儿子,而是以决绝的方式为夫殉葬,令人震惊。已步入暮年的胡大定能不伤心欲绝?
细读此文,还会推知生有七子九女的胡大定,也与其父一样,是纳有侧室的,这几乎是当时为官作宦者的通例,不足为怪。同时,还会发现胡家虽然是书香门第,但也保留着普通百姓的许多习俗,如胡大定的子侄辈取名就不如父辈的整齐有序,基本不讲字辈,他们中既有几个“金”字旁的,也有以“龄”相连的,还有“遇缘”“三原”这种虽有所寄托,但比较随便的;特别是胡大寅次子取名“三女”,男孩偏取了个女孩的名字;胡大定长孙取名“路哥”,大概取路上捡来的意思,这些名字都符合民间贱名好养和祈求健康成长的用意。在姻亲关系方面,胡大定之妹(或姊)出嫁慕天颜之弟近颜,其女出嫁慕天颜之子国璿;胡大宣的次女、三女分别出嫁和许配给柳星杓、柳亢杓,显然是兄弟二人,这也符合民间亲上加亲的习俗。
最后,我们把话题回到这个墓志铭的主人王太宜人。这位老太太是经朝廷两次诰封的贵夫人,第一次是其夫胡廷佐当县令时,因为考绩最优,被明或清廷封赠“孺人”名号。第二次是儿子胡大定任邓川知州时,被清廷封赠“太宜人”名号。夫贵妻荣、母以子显,封建社会妇女的荣耀当莫此为甚。在家中,她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内当家”,作为晚辈的慕天颜对她也十分敬重,称她“勤俭而好施,虽至贵显,盐米细事犹督诸妇躬自操作”,对困难的宗族亲友,也多有接济,“盖慈爱其天性也”。随后还列举了三个事例,一是丈夫的侧室王氏所生大寅,幼年丧母,“宜人先后劬育,无异己出”。二是女婿董焕章幼时,其父不幸在京城官邸去世,太宜人十分怜惜他,“抚之怀中,教之成立”;婚后遭逢丧妻,太宜人又为他操持续配和子女婚嫁。三是诸子成家后,太宜人主持分家,不分嫡庶,一视同仁。慕天颜由衷地称颂她“既相奉*公以恢其家,而复勖其子以显”,并称亲家胡大定遵从母训,历官之处,百姓“戴之如慈父,而颂其有寿母”。但同时,也表达了对亲家在养亲与做官之间的遗憾,即“向受君恩,无缘以慰亲志;既因兵变,无力以承母欢”,这何尝也不是在平三藩之乱中因造船济师受到康熙帝嘉奖的慕天颜的遗憾?即便如此,慕天颜也感慨太宜人的人生堪称完美:“光前裕后、生荣死哀若太宜人者,可无憾矣。”
慕天颜虽然不以文章名于当世,但也是勤于笔墨之人,曾留下《抚吴封事》《楚黔封事》《督漕封事》等著作。这篇墓志铭,虽是民间应酬文字,但能注重以事例说话,较少虚饰过誉之词,显得言之有物,持之有故。特别是一些人物对话和场景描写,十分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画面感。书丹者梁联馨,是比胡大定晚了六年的同乡进士(康熙三年),曾任工部都水清吏司员外郎,应该是知交。篆盖者王业厚里籍和功名不详,原任云南府晋宁州知州,大概是胡大定在云南任职时的同僚好友。
这篇新发现的墓志铭,不仅补充了以前地方文献关于胡氏父子的记载,也纠正了的一些关键的信息,如胡廷佐,地方志书都称他“清初以选贡授淮徐兵备道”,殊不知他早在崇祯年间就任县令,是身仕两个朝廷的官员;胡大定的字被误写为“宗泰”,其任职地方被误写为邓州(今河南邓县),这都属于“鲁鱼亥豕”般的传抄或刊印错误。同时,碑文在写到胡大定辞官后“甲辰变起”,按文意和史实推断,此“甲辰”应该是“甲寅”,因为甲辰是康熙三年(),这段时间胡大定任职广东博罗,且平凉太平无事,更不会有“秦陇烽烟匝地”;而甲寅是康熙十三年(),正好是王辅臣之乱,秦陇一带战火纷飞,胡大定也刚好在家奉亲。这一笔误,若非慕天颜写错,就必是梁联馨书丹时抄错。
胡大定和梁联馨都擅诗,同治《崆峒山志》收录二人诗作数首,皆有可观。现录胡大定《拟制*题崆峒》如下:
遥望峒山俯浊泾,曾经帝辇访仙灵。
诸峰气夺重关紫,绝顶光分太华青。
苍壁盘空松百尺,丹崖栖老鹤千龄。
临风若问修真地,一朵芙蓉列翠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