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18时44分
将迎来“冬至”节气
冬至是一年里黑夜最长的一天,此后,白天慢慢变长。因此,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古时也喻意新生命的开始。
“冬至”
在东莞人口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做冬”
正所谓:"冬大过年"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隆重过节
东莞人"做冬"有四宝!
而且每个镇街都不同!
做冬四宝
冬团、咸丸、红薯糖水和萝卜粄(bǎn)。
冬团
适用镇街:东城、南城、莞城、万江、高埗、中堂、望牛墩、麻涌、道滘、洪梅、桥头(红团)、常平、大朗、*江、塘厦等。
正所谓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东莞水乡人则吃“冬团”。在往时,冬至到,东莞家家必做冬团。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选择多了,有些传统小食已经没有往日那么流行,但在不少人的家里,“冬团”仍是过冬至的必备食品。
新鲜出炉的“冬团”口感很好,表层糯米粉十分松软,里面的馅料甜而不腻。"冬团"有甜和咸两种,甜的馅料是爆米花、花生、糖,咸的馅料是眉豆、盐和糖。用盅捣鼓出来的馅料很松软,不会变结实,如果用锅把糖炒溶化的馅料,很快会变结实就不好吃。
甜冬团的馅料一斤爆米花,两斤花生,三斤糖的比例。“冬团”要用蕉叶包起来摆放成一行行放进蒸笼,然后放到锅里蒸20分钟左右即可吃了。
"冬团"是过冬时候吃的,寓意团团圆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会做“冬团”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一辈忙于工作,也没有时间自己动手做,很多家庭都是老一辈在做。现在类似的应节小食,已经慢慢淡出主流,但逢年过节还有不少人都坚持自己动手做各种应节小食,小编真心希望能年轻一代能把这些传统小食传承下去。
咸丸
适用镇街:万江、石龙、石碣、寮步、石排、茶山、企石、横沥、东坑、桥头(餸脚丸)等。
除了冬团之外,很多东莞人还有吃咸丸的习俗。东莞咸丸用糯米粉随意捏成团,不加馅。汤一般用虾米、腊肉、鸡、耗等熬成,还有少量的青菜,汤汁味道鲜美。
咸汤丸是一种在东莞埔田地区很受欢迎的冬至美食。在寒冷的冬至夜晚,用鸡、排骨、瘦肉、蚝豉、鱿鱼、瑶柱、虾米、冬菇熬成一锅分量十足的浓汤,把搓成手指粗细的糯米条掰成小块投入汤锅中,待滚之时放进大白菜丝煮熟即可。热气腾腾,浓香扑鼻,与家人一起制作品尝,其乐融融。
其实,在元宵等传统节日里,咸汤丸都会出现在东莞人的餐台上,寓意丰收富足、家庭和睦。
冬至将至,你与家人准备好做咸汤丸的材料了吗?
红薯
汤水
适用镇街:虎门、长安、厚街、沙田等。
每逢冬至,东莞沿海镇区的人,就会食红薯鸡蛋糖水,红薯寓意鸿运,渐成习俗。
萝卜粄
适用镇街:大岭山、樟木头、清溪、凤岗、谢岗、桥头(菜头角)、厚街、虎门等。
在东莞东部,生活着很大部分的客家人,同样地,客家人一样认为"冬至大过年"这个说法,他们在每逢冬至的时候,在家自制客家风味食品——萝卜粄。虽然各地制作的萝卜粄形状多种多样,但在东莞的客家人却只"钟情"于圆形,意寓"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懂得制作萝卜粄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
一起来看看萝卜粄的做法吧!
首先要准备好馅料
材料:
腊肠、腊肉、虾米、萝卜丝
油豆腐、葱花、胡椒粉、糯米粉
洗干净榄叶就可以了
有些人也习惯放入开水煮至发*
腊肠腊肉分布切好
放入油锅调味爆香
虾米切碎、放入油炒
不用太熟,差不多就好了
把准备好的所有材料
搅拌混合放入大锅里煮熟,馅料就完成了!
第二步,粄皮
“萝卜粄”好不好吃,其实粄皮也很讲究
粄皮一定要均匀,吃起来口感才会好
撒入糯米粉,加入适量的水
反复揉搓成面团,要揉均匀
糯米粉也有人用粘米粉替代或混合
粉团一个个切出,用手掌按扁
(比平时做饺子的皮要厚2倍,大一倍左右)
客家人把这个叫做“粉钱”
“粉钱”差不多成型就可以放入煮开的水
煮熟即可
把煮熟的“粉钱”捞起来放入没水的面粉里
粄皮这一步就大功告成了
放入调好的馅料
两遍收口对折,捏实封口
榄叶上要摸层油
不然蒸煮的时候面团会黏住叶面
逐个做好,放在蒸笼上
就可以入锅了
其实传统美食是很讲究锅气
用柴火蒸熟才是正宗的
蒸煮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0分钟最佳)
萝卜粄既是东莞客家人民间传统小吃
也是无数代大岭山人的记忆
制作起来有点复杂
但传统美食的精髓
就在于一家人聚在一起制作
品尝萝卜粄,既是一种乐趣
也可以增进家人彼此感情
明天就是冬至
各位小伙伴不妨可以去尝试
动手做起来,回味这古早味
讨论区:
冬至你们家吃什么呢?
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一下!
积分入学或实行“租购同分”
下月起,大岭山“*的”将集体消失!
用图带你回看这40年间大岭山的变迁
一图速览习近平讲话金句
社会新人就是这样被骗进“公司”
盘点流传最广的10个食物谣言!
-THEEND-
来源:大岭山街坊、东莞大喇叭
编辑:莹
东莞大岭山镇
大岭山环境宜居宜商,东临松山湖、北靠同沙生态公园、西南依大岭山森林公园,有马山、更鼓楼、石洞等休闲旅游区,有体育公园、大岭山广场、大岭山公园、湿地公园等城市基础配套。大岭山文化底蕴深厚,有以东纵抗日旧址、东纵纪念馆为代表的东纵红色文化,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马山庙道教文化风景区等为依托的文化旅游品牌,以“大岭山杯”金斧奖中国家具设计大赛为载体的家具文化,还有莞香文化和荔枝文化等。
面积95平方公里,辖下23个村(社区),全镇约2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4.8万人,是全国文明镇、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中国家具出口重镇、国家卫生镇、中国绿色名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卫生镇、广东绿色名镇、广东省生态示范镇。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