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桐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首诗,竟救上万人广东古代文学才女,才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有人说:世上最美的:一是女子,一是文字。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国古代的文化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因而有才能的女子多被淹没于历史的风尘中。可是就算是这样,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涌现出了很多才女,古有宋代词国俊杰李清照,名垂千古的蔡文姬,史笔千秋的班昭,多才风雅的上官婉儿,传世佳情的卓文君等等,皆以文学才华而声名远播。而这次我们就向你介绍一下,广东地区历史上的文学才女吧!

广东历史上的知名女杰,可以追记到秦汉时期的冼大娘,早期多以*治人物,或仙道人物为多,如鲍姑、冼夫人、何仙姑、卢媚娘等,宋元以后,随着中华文化重心的南移,广东文学领域里的女才子影响越来越大。

1

宋末抗元都统张达之妻陈璧娘

关于陈璧娘的记载比较早的见于清代阮元所编《广东通志?前事略》,说的是至元十六年宋*都统张达战死在崖山,他的妻子陈璧娘亲往敌营讨尸首,安葬于一个叫辞郎州的地方,悲愤之余,作《平元曲》以鼓舞还在各地坚持抗元的将士:

虎头将*眼如电,领兵夜渡龙舟堰。

良人腰悬大羽箭,广西略地崖西战。

十年消息无鸿便,一纸凭谁寄春怨?

日长花柳暗庭院,斜倚妆楼倦针钱。

植兮再吸倾六罐,格也一弹落双燕。

何不将我张郎西,协义维舟同虎帐!

无术平元报明主,恨身不是奇男子。

倘妾当年未嫁夫,且效明妃和西虏。

虏人不知肯我许,我能管弦犹长舞。

二弟慨然舍我去,日睹江头泪如雨。

几回闻鸡几濒死,未审良人能再睹!

陈璧娘的事迹在广东的潮州和福建的漳州一带皆有留传,对其身世,说法基本一致,皆认为是福建云霄人,但对陈璧娘丈夫张达的籍贯却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广东饶平人,一说是福建诏安人。

陈璧娘留传下来的诗文不多,但她对广东古代文坛尤其潮州却有较大的影响。她创作的《平元曲》至今还流传在潮州民间歌册里,传统潮剧《辞郎洲》就是根据陈璧娘的事迹创作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里,有“陈璧娘”的词条。

《潮州文概》里有一首《辞郎吟》,据说是当初陈璧娘送别丈夫到抗元前线时所写的离别诗,不过《汕头日报》年12月22日登载林俊聪的文章《陈璧娘没写〈辞郎吟〉》,认为《辞郎吟》为清代嘉庆年间海阳(今潮安)人郑昌时模仿陈璧娘的口吻所写。

2元末明初长寿才女郭真顺

在清朝嘉庆年间,海阳(今潮安)人郑昌时著《韩江见闻录》,写的是潮州一带的事情,其中《百二十岁贤母》篇里,介绍了一位元末明初一位长寿才女郭真顺:“贤母者,潮阳合山周母也。乃海阳之郭陇女,名真顺。年百二十岁时,尝返海阳故里。”《潮州府志》对郭真顺的生平有介绍:“幼聪颖,父教谕,授予书,辄不忘,通经学,旁及子史百家。能为诗,尤长于古,为人有胆识,能谈论当世是非得失,了了于胸。片言决断,虽老于谋者,无以为过也。”

郭真顺生活在元朝末年兵荒马乱之时,嫁给潮阳乡贤周伯玉,明朝建立后,郭真顺生活的溪头寨被列为国家*队的征巢对象,当时已经六十岁的郭真顺给带兵征讨村寨的将领俞良辅写了一首长诗《俞将*颂》,俞良辅展读诗作,甚为惊喜,认为村寨里有这么有才华、通情达理的贤能女子,应该不会有反判朝廷的人,于是将征讨改为安抚,当地老百姓避免了一场战祸。就这样一首诗,竟然救了上万人。便有了郭真顺“一诗退千*”的美谈。

郭真顺一百二十岁时回娘家省亲,写了一首《归宁诗》,叙述自己的情况:

天甲年来度二周,桑榆暮景雪盈头。

五经立业儒家雅,三子成名壮志酬。

乔梓有光联俎豆,柏舟无憾泛横流。

阶前兰玉森森秀,班彩扶来到首丘。

郭真顺一生写了很多诗,结为《梅花集》,遗憾的是这本集子没有留传下来,但她的有些诗作被其它书著收录了不少,陈珏《古瀛诗苑》选了她五首诗,周硕勋《潮州府志》选录了她的六首诗。

《广东通志》、《潮州府志》、《潮阳县志》《海阳县志》和当地文人的一些笔记文集中,都有与郭真顺有关的文献。郭真顺的影响不限于潮州,她的诗才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朱彝尊的《明诗综》、钱谦益的《列朝诗闰集》、沈德潜的《明诗别裁》等都有她的诗作和事迹记述。

3

明朝广东才女

明朝时期,广东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文化氛围越来越浓,一些读书人家的女子耳濡目染,出现了不少博古通今的才女。

1明代女官——陈瑞贞

陈瑞贞,明朝增城新塘新墩村民女陈瑞贞,德才过人,擅长剌绣,早有英名。洪武初年,经地方推荐,通过层层严格考试,被挑选入皇宫当女官,兼理专管皇族生活事务,后来被皇帝授其“司采”一职,即掌管皇宫缯绵丝絮刺绣等事务的正六品官员。屈大均《翁山文外》、范端昂《粤中见闻》、*任恒《河南小志》等著作中都记述了她的事迹。其中,屈大均是这样记载的:

陈氏,名二妹,字瑞贞,番禺陈仲裕女,洪武二十一年选入宫。陈善书数,知文义,后宫多师事之。

陈瑞贞入宫后,做了宫中“司采”,是宫廷女官,相当于六品官衔,这类官职一般由民间有才学的女子选任,可见陈瑞贞才华之出众。陈瑞贞四十岁时在宫中去世,永乐皇帝派人护棺回她的家乡安葬,赐葬于天子山陈家林(今晓港公园内)。陈瑞贞自己的诗文没有留传来,但后人多有对她或其墓的吟咏之作,这也算是一位在广东古代文坛有影响的女子。

2潮州韩江才女——谢五娘

谢五娘,海阳(今潮州)人,有诗才,长于吟咏,曾著有《读月居诗集》,惜未留传下来。《明诗综》、《古瀛诗苑》、《广东名媛诗选》、《粤东诗海》、《南淮集》、《玉镜阳秋》等书著中收录其诗或论及其事迹。钱谦益评其人风流放诞。澄海人李勋却以为她的诗“衰而不淫,丽而有则,可谓工于言情,绰有宋人风格”。

此处录其诗作二首以供鉴赏:

小园即事

翠竹青梧手自栽,芙蓉未秀菊先开。

小轩睡起日将午,*叶满庭山雨来。

春暮

杜鹃啼血诉春归,惊落残花满地飞。

惟有帘前双燕子,惜花衔起带春泥。

3孝文女子——刘兰雪

刘兰雪,刘兰雪原名祖满,字畹卿,石阁坊人,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生于明代泰昌天启年间(年-年)自幼随父到广州生活。著有诗集《丛桂诗稿》、《梅妆阁诗》,时任广州知府严起桓赐给她“孝文女子”的匾额。《粤中见闻》、《五山志林》、《广东通志》、《广州府志》、《南海县志》、《顺德县志》等地方志书皆有对其文才和事迹之记述。刘兰雪虽才学超群而生命短暂,只活了二十四岁,但其对明代广东文坛有深远之影响。“有明一代的岭南才女中,其事可嗟,其诗可诵者,应该首推刘雪兰了。”

容奇堡石阁坊,在明代的刘姓宗族聚居之地。在刘兰雪14岁的时候,其母不幸双目失明,她不分昼夜求问神明,一日,她按照梦中神明的指点,用烛火燃烧自己的手指,以解除母亲的痛苦。母亲闻讯,抱着女儿大哭不止,谁知这么哭了一场后,母亲的眼睛居然复明了。这事传开以后,地方官很快就对刘兰雪进行旌表,将她树为“孝女典型”。之后嫁给南海大宗伯何维粕之重孙宗衍字汝和为妻,在容奇西社十字街口渭隐祠旁边,生一子何莺,字玉书。明朝崇祯十年(年)陈子壮上疏魏忠贤被贬回籍,陈府举办饮宴,陈母朱太夫人邀请刘兰雪赴宴,陈子壮以竹为题,命还在年幼(时年约11岁)的刘兰雪作诗,兰雪脱口而出。又有一次,兰雪陪伴朱太夫人游览广州海珠石的时候,亦有诗作,暗喻陈子壮上疏魏忠贤,关乎自己与陈子壮不卑不亢。清代大良人罗天尺赞誉兰雪风雅正则,李清照也难望其项背。正是:万户千门柳色新,北邛荒草没麒麟。闺中未识先贤墓,唯向书堆拜古人。

兹录其《望月寄外》以鉴赏:

无端挂镜复张弦,遇缺缺兮圆自圆。

赢得一生浑似我,当圆当缺在于天。

4顺德女诗人——余玉馨

余玉馨,顺德女诗人。著有《箧中集》一卷传世,被后人称为“女史”。其诗作及事迹见于《五山志林》、《广东名媛诗选》、《粤东诗海》、《顺德县志》等。

这里摘录她的一首《秋日即事》诗:

水涨千江雨,林红一夜霜。

秋深鹰力健,风急雁声长。

金井余音薄,银床得露凉。

飘零白羽扇,犹带旧时香。

5南国女宗秀——张二乔

张二乔,就对明清广东文学坛的影响来看,张二乔应该是声名远播者。张乔,字乔精,原籍苏州,出生于广东。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死于崇祯六年,年仅19岁。她天性巧慧,随母沦落为“歌伎”,自命“二乔”。其小时便能记歌曲,善弹琴,工画兰竹,尤好诗词。时值明末,尝侍南园诸子联吟酬唱,才色倾动广州城;更兼心性高洁,很多豪华子弟“辄以三斛珠挑之”,但她坚决不为所动。张二乔从小接受过教育,文才敏捷。因其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际,她与当时的广东文坛知名人物陈子壮、黎遂球等皆有唱和之诗作,著有《莲香集》传世。其事迹见于《翁山文外》、《楚庭稗珠录》、《岭南丛录》等。张二乔去世时只有十九岁,其墓位于白云山下,至今犹在,被称为“百花冢”,已列入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摘录其《赠美周绝句》一首:

春雨潮头百尺高,锦帆那得挂江皋。

双双燕子能相逐,怕见西飞是伯劳。

后人临摹张二乔画像

明朝广东文坛才女多出于中下层家庭,这也在一个层面反映了当时广东经济发展对文化生活影响的一个侧面。

有人常为中国古代女子姓名、事迹和诗文不彰于后世而不平,其实从广东古代文坛的情况看,“才女”同样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特别是明清以来,广东“才女”现象越到后来越普遍,这实际映了广东那个时期社会整体进步的一个侧面。下一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带来广东清代文学才女的故事。

大家也不妨在留言区说说历史上都还有哪些才华出众的名门才女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