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白癜风 http://www.csjkc.com/挂着琥珀光泽的卤猪脚、猪肘子,散出香气,立刻就能抚慰一个思乡的人
猪肉,中国做菜用的最多的一种肉类食材,连鸡肉都避之而不及。
猪的全身都是宝也是人尽皆知,今天就来看看猪肉的十八般武艺。
杭帮菜中其中一道名菜即是“东坡肉”,此东坡肉与他打油诗里写的猪肉做法,用现代烹饪观点去理解,基本就是一回事。都是小火慢炖,多加调料少加水,剩下的交给时间。
东坡肉自然就与苏东坡有关。苏东坡与杭州又渊源颇深,两次在杭州当地方官。他与猪肉的关系有打油诗作证:“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宋朝称得上吃猪肉的一个高峰期,“价贱如泥土”的另一方面,佐证的也是其畜养量大。记录北宋首都开封城风土人情的《东京梦华录》,讲过一个场景,说民间要宰杀的猪,得从南薰门入城,“每日至晚,每群万数”,而且还说猪群在街上行进时,没有乱跑的。即便有夸张的可能性,也依旧是盛况。
往宋朝以前追溯。江南素来被称为“鱼米之乡”,并不包括猪,率先吃猪肉的是北方。考古界追溯到的最早猪骨距今年,当时已经是驯养过的家猪,不过它是在黄河流域,也就是北方地区。而相应地,长江流域就少得多,唯一例外就是年前的浙江,良渚文化出土的动物遗存中以家猪为多数。此后几千年间,世情变幻,朝代更替,中国农耕社会的本质不变,养猪吃猪,用猪祭祀的总体习惯是一致的。到了秦汉时期,政府倡导大家伙儿养点猪,也养点鸡,是谓“一猪,雌鸡四头”。
先秦时期有“炮豚”做法,看上去是“叫花鸡+汽锅鸡”的组合:乳猪挖空,内填枣,外裹泥,拿去烤。烤熟之后,涂上米浆,再拿去煎炸,这煎炸用的油,自然也是猪油。这还不算完,煎炸的这只小鼎要再放到更大的锅里去隔水蒸,直蒸他个三天三夜。终于可以吃了,那也要“与梅子肉酱同食”。《礼记》记载的这种吃法,当然是贵族阶级才能享用到,比现在也讲究得多。
之后,游牧民族侵入中原地区,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曾因此改变,北魏《洛阳伽蓝记》说“羊是陆产者之最”,羊肉曾取代过猪肉的位置。唐宋以后,随着人口增长,耕地被更多地开发,圈养而高产的猪,才重新夺回它“天下畜之”的地位。
江南人开始大量吃猪,又与中原动乱、居民南迁有关,包括“五胡乱华”“大槐树移民”等历史事件。移民迁徙,人们都要赶着猪一起,然而又不可能一步到位,于是一路走一路停留。在这个过程当中,猪的特性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有一种南方猪会吃的一种水草叫水花生,北方的猪从来不吃,北方的猪不会游泳,南方的猪,发大水都可以活下来”。
纵观整只猪头,又数猪鼻子这一小块味道最好,因为它一生永远在“哼哼唧唧”,鼻孔翕张,从不停息。从前做完年福,腌猪头一只拿去切,率先就切这个鼻子,一共切不到一盘,一桌人,每人分得一两块而已。
里脊这个部位可能是一个肉铺老板最省心的部位,卖得最快。它最有名的菜当然是糖醋里脊,不过我不大爱吃,我爱的是五花肉。据猪肉档口的老板说,五花肉要分上下,不过“下五花”其实就是猪肚腩,也叫它“五花”只是因为跟正经五花“接壤”,其实肥膘多肉质软塌塌,要说做红烧肉肯定不行,还是拿去炼猪油的好。
猪头和身体之间还有一块颈肉,上颈和下颈简直“妍媸自别”。下颈项当然不好,但是颈背那块却是“黄金六两”,它自己还有个名字叫“松板肉”,广州那边也叫它梅花肉,因为它肥瘦相错,很像我们常见的雪花牛肉,常有用这一块来做叉烧的。
烤梅花肉
猪的整条腿当然可以拿来腌制火腿,但这是后腿,前腿倘若让浙江金华人拿去腌制,只配叫“风腿”,腌制开启时节相同,都是入冬以后,但来年春天就可以吃了。
再往细了说就是猪内脏了。猪杂与汤水的组合常见于沿海地区。潮汕一带吃稀饭吃汤,要跟猪血或猪肚搭在一起,益母草、珍珠草等再加进去,又兼有药膳意义。从前沿海劳工起大早出工,既要补水,又需要足够的蛋白质维持体力,猪杂汤粥,吃得饱又便宜,是一天的好开始。
猪杂粥
基于以形补形的原理,人们又对猪肚另眼相看。汕头潮菜研究会会长张新民告诉我,古代人多有胃病,因此尽管猪大肠明明更肥美,地位却不如猪肚。在胡椒身为贵重调料的年代,大肠这类下水是不配使用胡椒的,只能与咸菜配对调味。
所以今天在潮汕,猪肚汤的吃法要加大量胡椒。而福建一带,同样吃猪肚,则多用酱油调味。
猪肚汤
五花肉自然是大众眼里的王子;有人爱肥肠爱之入骨髓,甘愿为它“永葆肥胖”;广东还有一味白果猪肺汤,有人认为猪肺才是猪全身上下最美味之处……如此不胜枚举,对猪的各个部位有严重偏好的吃货大有人在。关于猪,我们大可以按其部位分门别类地、畅快淋漓地享用它。
爆炒猪肚
猪胰、猪皮、猪肚、猪脂膏、猪肾、猪脾、猪胆、猪肝、猪心、猪蹄、猪骨、猪髓、猪膀胱、猪血、猪毛、猪脑等都是餐桌上易见的有药效的宝贝,属于血肉有情之品。
但是猪身上的这些部位有的是药食同源的,有的是只能药用的,有的是食用价值大于药用价值的。但是,笼统点说,这些宝贝大都满足中国那句老话:“吃啥补啥”。
像猪胰、猪胆、猪膀胱、猪脾等猪的部位,药用价值都很高。
猪蹄:口感筋道
国人爱吃猪蹄首要原因可能就是其口感好、很筋道,再加上猪蹄美容的神话经久流传,有些人也深信猪蹄筋能壮骨,因此猪蹄一直深受大家欢迎。
事实上,猪蹄美不了容,更别说能壮骨,营养价值也没有什么特别可取之处。猪蹄中含有大量结构致密的结缔组织,不易被我们的消化酶侵入并进行消化,消化率较低。再说猪蹄虽然蛋白质含量为22%左右,比肥瘦相间的猪肉(13%)还高,但猪蹄中的蛋白质跟猪肉中的不是一回事。猪蹄、鸡爪中的胶原蛋白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蛋白,即与机体的需要很不吻合,单独吃吸收利用率低,更别指望它经过消化吸收后能转化为美化皮肤的胶原蛋白。
不过,如果您喜欢它美妙的口感,偶尔吃一下也未尝不可,说不定还能为心情加分。
猪蹄中的脂肪含量较高,用猪蹄熬汤时表面有一层浮油,可把油放冰箱冷藏一会儿然后撇掉再吃。不太建议用猪蹄汤开奶,尤其是平时就吃肉较多的人,不仅开不了奶甚至还可能把奶堵住。
猪蹄中的脂肪含量比较高,因此用猪蹄熬汤时,表面都有一层浮油,可以把油放冰箱冷藏一会儿然后撇掉再吃。对于想用猪蹄汤来开奶的人来说,不太建议,尤其是平时就吃肉较多的人,不仅开不了奶甚至还可能把奶堵住。
猪肝:补铁
动物肝脏是很好的补铁食物,中国哺乳期妇女膳食宝塔中提到,每周吃1~2次动物肝脏,总量达到85g猪肝或者40g鸡肝。
首先,猪肝含有丰富的铁,特别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膳食平衡的原则下,一周吃一次动物肝脏,能有效避免贫血的发生。猪肝中的铁是血红素铁,更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对哺乳期的妈妈们来说非常适宜。其次,猪肝中维生素A含量很高,是非常好的维生素A来源。当然,还能够用它来补充蛋白质,是性价比非常高的食物。
猪肝最好的吃法是煮熟后倒点醋蒜汁凉拌着吃。此外还可热炒和做汤,芹菜炒猪肝、猪肝菠菜汤都是不错的吃法。
凉拌猪肝
猪肝属于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之一,但与此同时它的胆固醇含量也比较高,吃恰到好处的数量尤为重要,一周吃1~2次即可。
猪血:低脂
猪血和猪肝类似,也是铁比较丰富,虽然和鸭血相比要逊色一点,但也很高。吃了猪血后,便便很容易变黑,这是因为人体只能吸收部分铁元素,没有被吸收的铁元素与肠道中的硫化物结合,形成了黑色的硫化亚铁所致。而且,猪血的热量很低,除了补铁之外,猪血还含有钙、磷、钾、锌等丰富的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
可贵的是,动物血脂肪量极少,属于低热量高营养而且又物美价廉的食物,因此这动物血素有“血豆腐”的美誉。
青椒炒猪血、毛血旺等是我们最常采用的猪血吃法,但这样的吃法通常重油烹调,而且猪血很容易碎,因此可以换个做法,比如做成猪血豆腐汤、菠菜猪血汤、猪血肉丸汤。
毛血旺
优质的猪血一般呈暗红色,而且容易碎,有一些不规则的小孔,吃起来会有一点黏牙。
猪脑:补充矿物质
从中国食物成分表对比来看,猪脑中这几种矿物质的含量的确比猪肉多一点,猪脑中钙含量是30毫克/克,猪肉是6毫克/克;猪脑铁是1.9毫克/克,猪肉是1.6毫克/克;猪脑磷是毫克/克,猪肉是毫克/克。
不过,从钙和铁来看,二者虽然有差距,但对于人体获得营养来说,都没有太大差异。首先看钙含量。二者中钙的含量都一般,真想补钙,还不如喝一杯牛奶。其次,来看铁含量。猪肉和猪脑中铁的差异就非常微小了,补铁补血的作用几乎一样。至于猪脑中的磷,的确比猪肉高很多,但是,磷这种元素人体一般不会缺乏,你也不需要额外去补充。而且,磷太多了也不好,还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所以,猪脑中的钙磷铁虽然比猪肉多一点,但是从整个饮食来看,对人体营养的影响很小。
脑花不就是涮着吃吗?没那么单调!能冒、能烧、能卤、能烤,有各种菜式,清蒸猪脑花、猪脑蒸鸡蛋、烤脑花、脑花面……
猪脑胆固醇多?适当吃点也不怕,如果喜欢吃,每月2~3次、每次吃50克左右的猪脑,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猪耳:口感爽脆
猪耳朵和猪肉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脂肪含量低,而且口感爽脆富含胶质,但它也有缺点,那就是钾、镁、锌、硒等矿物质含量要比猪肉低一些。
煮熟后直接凉拌吃最好,红油耳片就是一道川菜中的传统名菜,不想摄入太多油的话,可以用酸醋汁来代替红油。再配一些黄瓜丝,则更加爽脆可口。
猪肉有什么好吃的?怕是会吃过的都有自己的理由。
从红遍大江南北的红烧肉,再到不同地区对于猪肉的各种偏爱,无不印证着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热爱理由:最解馋的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