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1017/x4i2zos.html近日,笔者在河北省滦平县马营子乡一农户家中,发现一个古旧的三折牛皮“护书”夹。夹内完好的保存两张大清光绪年的文凭,一张是:热河学堂颁发的热河官话字母拼写“卒业文凭”,颁发日期为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另一张是:热河警务学堂颁发的初等学生毕业“文凭”,颁发日期为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四日,加盖“管理热河等处都统之印”,文凭中有“···本都统于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内奏设热河警务学堂···”、“···学生毕业之期经本都统亲临考试评定甲乙以六十分为合格···”、“外赏毕业徽章一个随凭发给”等重要教育史料信息,另外还明确标注了“品行”、“警察”、“体操”三个考试科目及得分情况,该文凭得主是滦平马营子籍学生许清浦,文凭编号为:“自字第七十一号”。
这两张文凭的发现对研究本地区的教育史,及普通话的历史渊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北承德滦平是“全国普通话之乡”,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承德滦平一个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成为普通话语音重要采集地呢?我们可以从这张热河官话“卒业证书”发现一些端倪。
“普通话”是现代中国官方标准话的称呼,古时候标准话称作“雅言”、“雅音”、“正音”,明清称作“官话”,现代普通话最早确立于年(宣统元年)清政府设立的“国语编审委员会”,将官话正式定名为“国语”。年最后命名为“普通话”。“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历史上各个朝代为了政令传达顺畅和提高办事效率,都十分重视各地方方言的统一,一般是以都城所在地的音为基础发音,选择易于通行,音节音调易掌握的白话当做全国通行的语言,官场最常用所以叫“官腔”,于是出现了“雅言”。《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周以后,各朝代随着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修正,但多数仍以京城语言为标准。历代官话各有不同,大抵先秦至三国西晋为上古音,六朝至宋为中古音。这两个阶段和北方民族语言的影响都有很大关系。继承汉民族文化相当多的东南地域民众说的是和普通话差异较多的的语言,有些人甚至根本不懂普通话。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等省由于天高皇帝远,古代汉语保留的很好,所以现在的南方人还讲明朝以前的古代正宗汉语,唐诗宋词用南方方言来念,压韵压得非常好,但用普通话念,就不一定了。古汉语的发音较为复杂,至今闽南话有七个声调,粤语有九个声调,还有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
南北朝时期开始,中原雅音南移,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官话逐渐分为南北两支。北方官话的形成大体可以追溯到元朝。元朝以北京为大都,以北京音作为天下通语标准音。明朝成立后,以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南京官话是江苏话,是吴语。据说当时外国传教士曾把明朝官话的拼音记录下来,发现只有zcs,没有zhchsh,这是典型的吴语特征。明朝永乐年间北京建都时,从南京北调40万人口,超过北京原有人口。迁都北京后,明朝官话还是吴语,“雅音”是南京官话,那时北京人也讲吴语。清朝定都北京,大批满族人进入北京城,把紫禁城周围10里之内的汉人全部赶走,专属满人居住,这个范围称为北京内城,10里之外称外城。内城的满人说满语,外城的汉人说明朝官话即南京话。很快满人发现满语一进城词汇量远远不够,说满语十分不方便,满族人只好被迫学习汉语。现行普通话脱胎于明朝官话吴语,形成过程中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经过满人的口后,入声消失,出现了卷舌音,开始变音变调了,逐渐演变形成了满式汉语北京话。清雍正六年(年)设“正音书馆”,首次确立以北京内城官话(满式汉语)为国语正音,大力推广满式发音。清代的官话是满蒙贵族说的话,是满人说的“汉语”。但南京话直到清末,依然有“南京白话最堪嘉”的美誉。
中华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反对满族统治者,曾想用广东话作为国语,但没有成功,后来民国政府投票。北京话比四川话多了一票成为了国语。北京话的国语标准音地位才最终确立,从此满清官话被定义为“国语”。四川话和北京话区别多体现在腔调上,差不多能听懂北京话的人也能听懂四川话。“京国之争”以后实行以北京官话为基础的新国音,自此以北方官话为蓝本的国语成为中国官方标准语言。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后,国家正式成立国家语委,制定了语言方案,当时起的名字叫官话,普通话这个概念是后来才有的,正式方案年制定,年正式公布。此方案很大程度上都是参照了专家到全国各地去采集语言的结果。其中,承德滦平县金沟屯的语言是应用最多的。
有人说黑龙江人(尤其是哈尔滨人)的普通话说得最标准,有人说蒙古族人说起普通话最字正腔圆。而我们说河北承德滦平的地方话发音,词汇,和普通话最接近.
滦平话和普通话最为接近的原因有三个:
其一历史原因:明成祖朱棣称帝后,为了抵御残元势力,开始了“燕王扫北”。把古北口外的居民和军队全部撤回长城以内,固守长城,在长城外很大范围形成无人居住的军事隔离区,也叫“瓯脱地”(蒙语:无人区)。长城外滦平的土著居民被全部迁到了现在的保定、蔚县、北京房山一带。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滦平一带出现多年的历史断层,让滦平自身故有的语言传承和历史杂音消失殆尽。清兵入关后,从京畿等地迁来的王公大臣和八旗军队,满族人构成了滦平人的主体,后来又有大量的汉族百姓随之而来,清代滦平话的形成过程,就是个移民聚集的过程。由于人口来源多样,且没有足够强势的方言,所以更容易受到当时“官话”的影响,形成了发音比较统一的滦平“官话”区。滦平人受正宗满蒙官话的影响,摒弃了北京语音的某些土语,发音自然统一,音准分明,从而形成了滦平一带纯正语音“热河官话”。
其二是地理原因:滦平素有“北京东北门户”之称。是沟通京津辽蒙的交通要塞,是历史上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处,是满蒙北方话和南京官话的结合对冲区。清朝顺治皇帝在位时北巡途经滦平,并在这里建行宫、驿站派兵驻守。之后康熙在承德肇造避暑山庄,滦平更成为大清皇城北京和夏都承德之间的走廊。滦平新移民大量迁入是从清朝康熙时期开始的,当时在北京周边因为旗人圈田占地和当地汉人产生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清政府就鼓励旗人到古北口外开发无主荒地,建立“口外庄田”。当时滦平设立了皇家内务府直管的皇庄24个、王府直管的王庄和八旗各级官兵所有的旗庄多个。这些皇庄,王庄、旗庄,形成了当时滦平境内的主体村落。康熙、乾隆、嘉庆、咸丰等4位皇帝秋狝避暑往返途经此区域余次。在清朝前期,很长时间里滦平这里都是由皇家内务府直接管辖的,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改喀喇河屯厅为滦平县,县名取“滦河无患,民得平安”之意。清朝在滦平设有五条御道、八大行宫、二十四皇庄等组织机构,这些机构管理者与北京朝廷之间来往密切,所以受满蒙官话影响较大。从清朝流传下来的滦平方言是典型的“热河官话”,特点是:音准分明,语调比北方话绵柔一些,又比北京方言略硬一点,尤其是没有尾音,显得直接、清晰、明确,与普通话极为接近。
其三是教育的原因:康熙四十二年(年)选择塞外热河上营修建避暑山庄,并陆续兴建外八庙。从此,承德地位日渐突出,成为清代第二政治中心。随着人口日益增多,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顺应发展起来。乾隆三年(年),承德州遵旨建立义学。乾隆四十年(年),采纳礼部尚书曹秀先奏议,于承德建学宫,设儒学,任命道学(后改为府学)教授。次年择地建立文庙(热河文庙),自此承德“学庠渐起,礼乐弦诵日兴。”清代承德教育的主要形式为私塾、义学、书院等,而私塾尤多,只设府学一处。乾隆四十二年(年)直隶总督周元理奏准热河等七厅各设义学,这所义学便成为承德的第一所书院“秀峰书院”。乾隆四十三年(年),改承德所属各厅为州县,但未建州县学,其书院均隶属于承德府学,包括:丰宁的凤山书院、平泉的平泉书院、赤峰的赤峰书院、朝阳的凤仪书院等。光绪二十九年(年),废除科举。当时热河都统廷杰积极兴办新学,开设热河中学堂(沈静任第一任堂长)和热河小学堂(龄和任第一任堂长)。光绪三十二年(年)开设热河警务学堂,光绪三十三年(年)设立热河速成法政学堂。这些私塾、义学、书院、学堂的教书先生、授课教员都用“热河官话”授教学生弟子,使热河官话在民间普遍推广。这次在滦平首次发现的——热河学堂颁发的热河官话字母拼写“卒业文凭”(光绪三十二年),正是这“废科举兴新学”时期的产物,该文凭说明“热河官话”已经成为当时新学学堂的必修科目,我们可以说:清朝的文化教育使承德滦平成为“普通话”推广的先行区。
“原热河省包括现在的河北省承德市、辽宁省朝阳市、辽宁省阜新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热河官话是清末民初规范使用的正统语言“国语”,既剔除了满清人带来的东北口音中的土语,也减少了北京话土著人的省字和儿化音。
所谓北京官话其实更准确的称为是热河官话,准确的说北京话只是热河官话里的京师片方言,北京地方语言“北京话”和普通话还有一定的区别,北京话的儿化现象更强,语言更绵软,虽从宫廷中应用的满化汉语演变过来的,但还保留了相当一批地方性词汇,在下层居民中保留更多,常被上层北京人贬称为“胡同儿的话”。北京话,台湾昵称“京片子”。北京话被误认为普通话是因为北京是新中国首都,在全国认知程度高、影响力大,又和南京官话对应,因此人们很容易把北京话混淆为北京官话,又误解为普通话。
热河官话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内蒙古赤峰市,辽宁省朝阳市、葫芦岛市建昌县、阜新市部分地区。可分为京师片、怀承片、朝峰片、石克片四片。使用人口约万。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上、去且相对均匀。
经过近年历史、地理、教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热河官话足以改变了滦平诸多民众的说话习惯,形成了字正腔圆、发音自然统一、语调纯正的滦平话。后来,甜美的滦平话,又吸引了负责普通话规范定制国家语委专家学者的目光,滦平成为普通话标准语音重要采集地。滦平虽然不能说是普通话发源地,但滦平话最接近普通话制定的规范,所以我们可以说滦平是当之无愧的“全国普通话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