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桐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京港澳高速广珠段广 [复制链接]

1#

从南海之滨到祖国心脏,京港澳高速绵延5千里,纵横京豫冀鄂湘粤,把边陲和首都紧密连在一起。广珠段位于京港澳高速最南端,北起广州市南沙区塘坑,途经中山,南达珠海市香洲区金鼎,路线全长约62.4公里。广珠段于年10月动工建设,年12月6日建成通车。

4月17日,“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第一期采访团走进位于中山的京港澳高速广珠段监控管理中心,追溯这条广东省高速公路“样板路”的峥嵘岁月。

“样板路”——澳门回归献礼工程

作为迎接澳门回归的献礼工程,“创样板、迎回归”成为京港澳高速广珠段建设者们的共识和目标。

京港澳高速广珠段沿线处于一片滩涂的蕉林中,江河多、软基深,建设难度非常大。建设人员的生活条件也异常艰苦,住的是偏僻废砖厂里铁皮盖石棉墙的平房,喝的是自挖的水井水。“建设初期交通不便,测量、探测都要靠步行,一天步行下来十来公里,回到住处腿脚已不听使唤。”广珠段公司总工程师陈龙智回忆道。

年,京港澳高速广珠段工程建设开工。在国内高速公路技术还不成熟、可供借鉴经验少的情况下,广珠段开展了多项科研活动,为我国在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创“样板路”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随后的日子,这种创新的理念和工程实践经验被广泛应用到省内其他高速公路的建设上。

年12月,广珠段交工验收,以91.3分的综合评分,一举创下当时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的最高分,被盛赞“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的样板路”。

“致富路”——车次从2万到20万

京港澳高速广珠段是第一条由内陆直接通往澳门地区的高速公路,纵跨珠江西岸,通过虎门大桥连接广深高速,首度实现以高速公路为纽带,将广州、深圳、中山、珠海与香港、澳门连成一体。广珠段的建成通车,结束了中山和珠海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见证并迎接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回归,为沿线地方经济和民众往来提供了交通便利。

通车前,从广州去珠海、澳门不到公里路程,却需要摆渡五六个渡口,耗费近8个小时。通车后,通勤时间缩短至2小时,大大提升了沿线城市的交通效能。

澳门居民陈先生每年都会带澳门参访团到内地交流,他表示,如今到内地的途径很多,但他依然会选择京港澳高速广珠段,“这是一条澳门青年了解祖国发展的纽带。”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大动脉”,京港澳高速广珠段的车流量由年高峰车流2万多车次,增至当前的高峰车流近20万车次。在日益增长的车流背后,反映出日益发展的地方经济和不断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广珠段通车20多年来,沿线广州、中山、珠海三市的GDP增长10倍有余。

依托便利的高速公路通行条件,广珠段沿线地方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和升级,相继建起一系列开发区和工业区,如广州的南沙自贸区,中山的高平工业区、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珠海的国家高新区和横琴新区等。年南沙自贸区的生产总值超亿元,收入、税收、进出口总值3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在广州市排名第一。

广珠段北接南沙自贸区,南达珠海横琴自贸区,未来还将通过深中通道连接深圳前海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正逐步形成,一个世界级城市群正迅速崛起。

“平安路”——“五位一体”保畅通

为满足群众舒适出行的需求,广珠段持续进行环境优化提升,为公众提供更加舒适的出行环境:以监控中心为信息中枢,搭建起路政、交警、拯救、养护、监控中心为主的“五位一体”保畅通体系;通过智能检测系统,24小时对道路异常事件进行监测、及时预警,保障道路安全;联合沿线公安交警、交通执法、应急消防、医疗救护、车辆救援、养护等27家单位联勤联动,形成管理合力。

近年来,京港澳高速广珠段在车流增长的同时,交通事故逐年下降,事故平均处置时间同比下降,连续被评为广东省“平安公路”示范路段。

“文明路”——提供26℃温暖服务

广珠段公司是粤港合作企业。营运初期,粤港双方股东就非常重视公司的党组织建设,支持公司以党建领引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年建成通车后,公司启动争创巾帼文明岗和青年文明号建设,公司属下的珠海站分别于和年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和“青年文明号”。公司于年被交通运输部授予“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称号,年珠海站志愿服务点成为珠海团市委授牌的“志愿服务基地”。

广珠段中山城区站高速公路服务点是广东省业务量最大的服务点。年,中山城区服务点在全省首推通行费补费“一站式”服务,一次性解决司乘补缴路费、更改ETC信息、更换设备等问题。

“这个服务点是由26℃志愿服务队的队员负责的,将这里打造成真正为群众办实事的便民服务平台,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中山城区站站长雷志亮表示。不久前,雷志亮获得年度广东省交通运输系统“感动交通人物——最美抗疫奋斗者”称号。

“样板之路”,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其笃行,才弥足珍贵。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新起点上,京港澳高速广珠段将持续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舒适、畅通的出行环境及优质服务,为湾区互联互通提速助跑。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庆、卢梦谦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